《柴静:这个名字是一场幻觉》读书笔记
南方周末
21个笔记
第1章 能承受得起代价,才配得上想要的自由
“我看到曼德拉说的一句话:如果因为怕别人看到就不做自己觉得该做的事情,把它隐藏起来,那就等于说谁都不能做这个事情。如果自己把它做出来并让别人看到,那就等于说谁都可以这样做。”
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你能承受得起代价,你才配得上说我想要言论上的自由,没有一尘不染的自由。”
看见,是一个睁开眼的过程,“是从一种模式化或无意识的对生活的理解当中不断挣脱出来的过程。
可见似锦繁华的夜,处处有寂寞的信徒
整个人爆发出一种新鲜感,往外迸发力量,潇洒张扬,不像后来,看着就痛苦纠结
改变既成的自己是很痛苦的事,尤其这还得粉碎自己以往的所有经验和自信
所谓真相就是正在或一直被遮蔽的事实:有的真相被权力遮蔽,有的被利益遮蔽,有的被道德观念和偏见遮蔽,有的被我们狭窄的生活圈子和集体无意识遮蔽。
狼狈是有价值的,别一上来就抵达真理
意志力用在自己身上可能让别人赞赏,用在别人身上容易让别人头疼。
志力用在自己身上可能让别人赞赏,用在别人身上容易让别人头疼。
第2章 你是什么样的节目,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来看
你是什么样的节目、什么样的人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来看,所以不用分辩和解释。
人一定是受到了压力,想要反击,才会反问
至于客观,“客观不代表没有感情,客观的反面是偏颇,感情的反面是麻木,而客观跟感情从来不相互抵触”。
第3章 柴静这个名字是一场幻觉
所以人就是这样,你不断地向别人学习,不断地推翻,那你也会经历一个被别人这样的过程。我觉得这样就好啊,这个世界的相互往来才比较丰富。
你得到的关注不多,你倾诉的机会也不多,但人都是渴望沟通和认同的。做电台,实际上是想建构一个自己的世界,就像一个小孩从来就没有过的东西,他要自己像搭积木一样把它建起来。这是一场幻觉。但这个幻觉成为我真实的一个支撑。我在一个城市里面什么都没有,也不认识任何人,也没有什么钱,那你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这场幻觉。
把生活审美化的过程中,人可能得到纾解。这很奇怪。但你看文学或者艺术,力量就在于这儿,它解决不了什么事情,但它又把很多化掉了。就像我昨天在路上看到一个陌生人走过来跟我聊,说我看了你的书,哪个部分我掉眼泪了,他说不是因为你写得好,是因为你写的这个我曾经体会过,可是我没有说出来,你说出来了。我理解这就是共鸣。
事件是人的结果,是人的欲望、爱憎,互相交织冲突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所谓的恶,它未见得是自觉自知的,可能仅仅是因为目的性太强,或者目的太狭隘,此时她看不见别的。也不见得一定要去批判她,而是一个提醒。每个人都是人,也只是人。也不是说要赦免谁或者怎么样,你也没有这个权力,就是批评每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角色的困境,这需要一个沉淀的时间。
我觉得外在永远都是波涛一样起伏,对吧?如果你心有定见,实际上是不会随之摆荡的。如果你感到恐惧,只能是因为你对外界认识不足,对自身认识不足。
以前我认为归属是在一个集体当中,有志同道合、价值观相同的人做事情。我现在觉得,归属就是创造,就是当一个人能有所创造的时候,你创造的这个东西里面才有你真正的归属。
微信读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