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电影《绿皮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看。豆瓣评分8.9,淘票票评分9.3,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和金球奖的多项提名和奖项,妥妥的优质经典电影。淘票票上获得94%的大V推荐,有98%的观众看过之后觉得温暖感人,小编就是其中之一。
电影的标签是公路电影,幽默搞笑,种族歧视,温馨感人。大概就是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6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严重,尤其在南方部分州。一名黑人钢琴家为了南方巡演,找了一个粗暴的白人做司机。在一路开车南下的过程中,截然不同的两人小矛盾不断,引发了不少争吵和笑料。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时候,一起共渡难关。行程临近结束,钢琴家敞开了心扉,司机放下了偏见与歧视,在圣诞夜一起合家庆祝。
那么到底什么是“绿皮书”呢?这跟电影有什么关系?
6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根深蒂固。南部多州在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对于黑人多有歧视性政策,从联邦到州,都是合法的。《绿皮书》全称为《黑人驾驶者绿皮书》(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它详细标注哪些旅社、酒吧、加油站是“黑人允许”,帮助黑人同胞们规避风险。作为年刊,从1936年一直发行到1966年。它最初的作者叫维克多雨果·格林Victor Hugo Green,Green作为姓氏叫格林,而Green常用含义是“绿色”。这是绿皮书含义的由来。
也就是说,作为黑人,即使你再有才华,再有地位和财富,肤色就是你抹不去的烙印。你有钱住五星级酒店也没用,那里不会接受你,你只能住类似汽车旅馆,只能在指定地点吃饭喝酒,否则将面临很多麻烦。轻则被殴打嘲笑,重则被警察抓。
黑人钢琴家唐.雪利自小具有超高天分,拥有精湛的技术和艺术造诣并且获得博士学位,然而他去南部为了安全还是要雇佣白人司机。所以就出现了到达某个地方,司机住相对高级的酒店,而老板只能住汽车旅馆的怪象。
不止如此,某些公路夜间也是不对黑人开放的,如果被警察抓到也会是大麻烦,简直是闻所未闻,不可思议。
电影中,唐.雪利博士因为其精湛的琴技,在音乐会上每次都会收获掌声,甚至全场起立。这些观众大部分都是上流社会的白人。这不免造成一种和谐友爱的假象。而事实上,组织者满嘴的恭维和赞美的同时,还是把博士带到了厨房旁边的杂货间,那才是他的更衣室。 甚至吃饭的也只能在杂货间,因为餐厅从来不允许黑人进入。
尊重不过是口头的,歧视深入骨髓,令人震惊。
其实这也只是窥到当时种族歧视的一斑,事实远不止如此。
《绿皮书》发生在1962年下半年,当时的美国黑人和白人在政治权利上存在严重的不平等,尤其是南方很多州,还实行平等但分离的政策。什么叫平等但分离呢?就是黑人虽然和白人一样拥有同样的权利,但是是分开享受的,黑人只能上黑人的专门学校,不止餐厅分专门的黑人餐厅和白人餐厅,就连公交车上的座位,也分专门的黑人座位和白人座位,如果黑人坐了白人的专门座位,就是违法,要被逮捕接受处罚。
美国黑人一直在为完全的权利平等而努力。
但种族分离制度毕竟是违反人性的反动、落后制度,在帕克斯、马丁-路德-金、唐等这些黑人人权主义者,及肯尼迪兄弟等白人精英的推动下,美国南方州的种族分离制度,最终还是被废除了。
最后以马丁.路德.金的名句结尾吧,向所有为了人类自由平等而战斗的人致敬。
当我们行动时,我们必须保证向前进。我们不能倒退。现在有人问热心民权运动的人,“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满足?”
只要黑人仍然遭受警察难以形容的野蛮迫害,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只要我们在外奔波而疲乏的身躯不能在公路旁的汽车旅馆和城里的旅馆找到住宿之所,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只要黑人的基本活动范围只是从少数民族聚居的小贫民区转移到大贫民区,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只要我们的孩子被“仅限白人”的标语剥夺自我和尊严,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只要密西西比州仍然有一个黑人不能参加选举,只要纽约有一个黑人认为他投票无济于事,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不!我们现在并不满足,我们将来也不满足,除非正义和公正犹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