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连载小说
苕木匠读《周易》(13):《周易》的来龙去脉

苕木匠读《周易》(13):《周易》的来龙去脉

作者: 苕木匠 | 来源:发表于2018-06-19 13:06 被阅读31次
苕木匠读《周易》(13):《周易》的来龙去脉

第二章        《周易》的来龙去脉

把周族的那些个破故事,那些个悲欢离合、恩恩怨怨、杂七杂八的陈谷子烂芝麻事先收起来吧。让打累了的周公、姜尚、召公及成王们到后台去歇一歇吧,直到我们再叫他们出场的时候为止。

挂好布景后,我们该清理舞台了。

“张三,把架梯搬下去。”

“李四,把阿庆嫂的茶壶找出来。”

“王大麻子,扫地。”

我们准备说《周易》。

一、挑点大师的毛病

提到《周易》,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易经》、八卦,算命、占卜。学《易》的人一般也的确是从《易经》、八卦学起,先学阴阳、五行,象、数、义、理,再学《系辞》、《彖》、《象》……整个学习的过程是非常累的一件事,而且学到最后一般不外乎是这么三个结果:

一是耐心不够,只看过三、两本书,学了一、两家的东西就自以为是掌握了宇宙秘诀的人,开始用那小半桶水在那里荡:帮人家择个八字、看个风水、起个卦,或者自以为是地持这一家之说去反对其它的各家各派。反正是老子学的最正确,天下第一,地上无双;

二是读书做人都很认真,好追根溯源的人,发现越学矛盾越多,越学越糊涂,解又解不开,放又放不下,最后干脆丢开:爷们我不学了;

三是博览群书,记忆超群又大肚能容的人,最后得出一个《四库提要》中所说的“易道广大,无所不包”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结论出来混饭吃。这也是易学界的大佬、专家、权威们的基本功。有了这个基本功也就可以收徒了,反正你问不倒我这个导师。至于究竟懂没懂,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有数。

当然,古今中外如苕木匠般不知天高地厚地敢站出来拍胸说:我还真的是读懂了的人虽然也不少,但大多数的人,包括这些拍胸的人及以此为职业的学者们还是比较谦虚的,他们大都会承认学习《周易》的困难,至少在私下或在心里说:《周易》真的是不好学,搞不懂。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一位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和中国佛学研究的哲学博士、副教授,就是这样一个实在的学者。他在二零零五年第三期《周易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易经的意义的来源》的文章。其开头两段是这样写的:

“有两件事促使我写这篇文章。

“第一件事是,我的儿子上小学五年级,已能看报读小说了。有一次,他闲来没事,在我的案头上随便翻书。过了一会儿,他拿了一本《易经》过来问我:‘爸爸,这是什么书呀?’接着,他又在我面前打开《易经》。我一看打开的这一页记载的是‘师’、‘比’、‘小畜’、和‘履’这四卦的内容。他指着其中的卦爻辞满眼疑惑地问我:‘这些话乱七八糟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呀?’我一时语塞,但是他的这一问却似禅宗的‘棒喝’,让我有一种‘顿悟’般的心头一震:我确实了解易学史上许多人(比如王弼、二程、朱熹等)是怎么解释《易经》的,可是,你若问我这《易经》本身究竟是什么意思,我真还不知道,而且说实在的,我从来也没有追究过这《易经》本身究竟是什么意思。此时,我猛然发现了一个我以前从来没感觉到过的事实,那就是我头脑中所装的原来都只是别人对《易经》的解释而自己对《易经》却是一无所知。我当时愣了一会便敷衍地搪塞了一句:‘等你读大学了,你就知道了。’

“另一件事是:一个跟我学中国禅学的法国留学生有一次课间休息的时候突然拿出一本《易经》来对我说:‘我对《易经》有兴趣,但我怎么能看懂《易经》呢?我把它从头到尾都看了,但还是不知它究竟讲什么,好像没什么意义,难道你们中国人都能读懂它吗?’说实话,我当时有点紧张,不知怎么回答他,思忖了一会,最终也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只是跟他讲了《易经》的一些概况,皆属老生常谈,末了就说了些推卸责任的话,大意思,我不是专门研究《易经》的,他如果对《易经》有什么疑问,可以到易学研究中心去请教有关专家,如此云云。”

对于一个主攻中国哲学的博士、大学教授来说,《周易》这类书应当是了如指掌才对,但这位教授却说自己虽然“了解易学史上许多人是怎么解释《易经》的”,“自己对《易经》却是一无所知”。一个专家在自己本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时候,承认自己竟然不懂本专业的知识,是非常少见的,所以他的这份坦诚及应对小孩和洋鬼子的那种机智,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可敬、可爱。

他这种矛盾的表述并不是因为他的专业没有学好,而是说明了该领域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他所知的历史上对《周易》的各种解释道理不充分,说服力不够,至少这位教授就不能够接受;二是作为专家学者的他自己,对这本专业内的书也没有能够看明白,陷阱太多了。

山东大学是我国研究《周易》的知名学府,他所在的哲学系还成立了“易学研究中心”,并主编了《周易研究》这本在我国易学研究领域影响十分大的杂志。对于这样环境的这样一个专业学者来说,竟然自称自己并不懂《周易》,其他的普通人对《周易》的理解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他之所以敢于公开承认自己的不懂《周易》,原因还在于,这种困惑并不是他个人的迷糊,而是学术界的一个共同问题。是一个存在了几千年的问题。是一个使有些人感到自豪(因为神秘,所以觉得伟大),有些人感到尴尬(因为说不清,所以感到无奈)的问题。也因此是一个大家都不以为意、更不会以为耻的问题。

哲学博士没有把这本书读懂,他让洋鬼子去问的专家是否能强一些呢?前不久我在电视上正好看到的一个专家讲《易》的画面告诉我,原来他们也强不了多少,大家都彼此彼此。

那是前不久的一个深夜,我调电视频道的时候,十分偶然地正好看到一个笑眯眯的学者说:“《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大意如此,原话记不清)”。我当时就开玩笑地说道:“又在胡说八道地害人”。在我定神看过电视上的字幕后,才知道这个人是我国名牌大学的一名博导。而且不是普通的博导,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周易》专家,一位有名的大佬。

我为什么要笑骂他呢?因为《易经》是个比《周易》大的概念,所以无论如何,“《周易》”也不应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这就正如二不可能等于一加三的道理一样简单。所以我不用听他继续吹牛就知道,他后面讲的不用听了,只会误导更多的人。

我说专家讲错了,大家可能以为我才是在吹牛。其实说清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把几个概念及其演变的过程搞清楚就行了。这几个概念就是:“《易》、《周易》、《易经》、《易传》和易学。

好了,我们认识《周易》就从为这位专家挑毛病开始吧。就从比较二和三谁大,一加几才等于二之类的小学生的问题开始吧。实际上,《周易》这部让我们今天又爱又恨的书,本来就是一部儿童的读物。当然,不是一般的儿童所能读到的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苕木匠读《周易》(13):《周易》的来龙去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asa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