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学了,小明和小芳一同来到了学校,第一节上的是化学课,老师在黑板上写出
“Pv=nRT”
的公式,小明和其他一些同学一样奋笔疾书做着笔记。而小芳却看起来很轻松的样子,还主动举手提问:
“老师,如果Pv=Nrt,那么在标准温度和气压下,我们该如何测量气体的密度?”
这让小明不由得佩服起了小芳,自己那么认真听讲可完全没听懂,小芳都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了,这就是
差距
吧!
小明在体育等方面表现的都很出色,还是足球队的队长,但数学、物理这类理科让他感觉自己完全没有学习的天赋,开始觉得自己很笨!放学后他闷闷不乐的回家了!
回家后小明爸爸问他今天为什么这么不愉快?他就把课堂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告诉了爸爸。爸爸笑了笑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你现在去杂货店买几个气球买回来,之后你就会理解今天学到的知识了。”
小明把气球买回来后,爸爸把他带到车旁: “现在你放一个气球到车里,然后关上门。”小明照做后,爸爸陪他一起在夜色里徘徊,直到听到爆炸声把小明吓了一跳!父亲笑了起来说道:“你看到起球了把!现在想想温度的压力的影响,想想这种影响是怎么把气球撑破的。。。”小明也笑了起来,他终于有点明白了。
其实我们学习生涯中,除了不缺胖子,还不缺那种学习比谁都努力但成绩却马马虎虎的同学。这时候他们父母就着急了,找老师聊天、买参考资料、去知名辅导机构上课!其实这些方法都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今天善学君来告诉大家为什么会这样?
每个孩子的学习方式不尽相同,会采用不同的方法,结构和节奏。有的人天生就能掌握和一个学习方法,而另一些人就不能。而且我们都知道无论老师、父母还是学生常常能用截然不同的方式来解决一个问题而且都行的通。
近30年来,越来越多的认知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花了很多的时间来研究导致这种差距的原因,他们发现这些差距在我们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在我们的大脑里成形,其他的差异会跟随着我们的生活经历而逐渐显现,尤其是在我们早期的生活经历当中。
我们都知道,我们喜欢用IQ(智商)来表示一个人的聪明程度,我们夸奖孩子的时候也喜欢用“你真聪明!”其实IQ这种让在同一个年龄段内对个体进行智商比较的方法,对于现在擅长想象、逻辑、艺术等不同能力的孩子确实不公平,显得太过单薄。仅仅是通过一些测试题,就来判断一个孩子的智商并给他们打上聪明与否的表情真的合理吗?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因此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点:
❶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❷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❸能创造出具有自身文化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
正因为多元智能的存在,我们每个孩子都有专属于自己的特定职能,就和上面的故事小明和小芳两人拥有完全不同的智能,小芳之所以学习优异是因为老师讲课的形式正好完美符合小芳的智能特征。为了更好的让我们找到专属于孩子的智能,加德纳提出了8种智能:
✪语言-语言智能:用语言进行思考和表达复杂意义的能力。
✪逻辑-数理智能:计算、量化、验证定理与假设,进行复杂数学演算的能力。
✪视觉-空间智能:进行三维思考的能力;能进行外部和内部成像;能重塑、转换和修改图像;能在空间中操控自己和其他客体;能创造和解读图像信息。
✪身体-动觉智能:操作客体对象、协调身体的智能,如迈克尔乔丹。
✪音乐-节奏智能:辨别和创造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的能力,如莫扎特。
✪交往-交流智能:理解他人并交流感情的能力。
✪自知-自省智能:准确进行自我认知的能力,并根据这种认知规划和知道自己的人生。
✪自然智能:观察自然,认识自然界的事物并进行归类,能理解自然与人造系统的能力。
这和学习的关系非常大!只有当某种教育方式与个体的智能优势和天赋才能匹配的时候,学习才会更加容易,也会有更多的学习。换句话说,学习是由内部动机驱动的。
继续回到之前的故事,当老师以逻辑-数理方式进行教学的时候,小明掌握起来很困难,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不一定是他所擅长的智能形式。而他的同学小芳,有着非常强的逻辑-数理智能,所以她很快的掌握了这些知识。然而当小明的爸爸采用他习惯的空间方法来呈现相同的内容时,小明不仅掌握了内容,而且还觉得学习很有趣。
尽管人类总共有八种之前提到的智能,但大多数人比较擅长其中的两到三项。我们绝不鼓励家长努力培养孩子的所有智能,这几乎是不现实的事情,一个以某种智力类型来学习并且成绩极为出色的人,并不一定可以在使用另一种学习智能的时候表现同样出色。
所以如果家长能够根据之前提到的8种智能类型找到专属于自己孩子的1-2个智能形式,那么他不仅仅会学习的更轻松成绩更好,最重要的是他会彻底爱上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