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在网上读博士之 讲座|文字起源与夷夏东西

我在网上读博士之 讲座|文字起源与夷夏东西

作者: 给丘吉尔做饭 | 来源:发表于2023-06-03 22:08 被阅读0次

    “我在网上读博士”,当然是玩笑啦。完全出于兴趣,前不久在某站看“艺术与人文高端讲座”——从文字起源重新认识中国。

    主讲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冯时教授

    主讲题目:《文字起源与夷夏东西》

    讨论嘉宾: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戴向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易华

    当时没有做笔记,现在能想起来的大约有这些,可能有错误:

    1、我们讲中国文化的时候,会先从文字入手,而讲文字,先从甲骨文入手,我们说的甲骨文,都是按汉字来解读的,所以天然地,我们是从汉字,也就是所谓汉人的角度来解读中国文化。

    2、事实上,6000年前,中国文化就有夷夏之分,以太行山为界,东边为夷,西边为夏,而且从时间上,是先夷后夏。

    3、有些考古发现的文字无法用汉字解释,但是用夷文,就全都能说通,严丝合缝。

    4、五谷、六畜,都是先夷后夏,才补全的。

    5、夷族的夷字,到1949年才不再使用,当时也是一番好意,因为“夷”字在汉语中带贬义,周恩来总理说,新中国我们都是一家人了,遂不分夷夏。

    6、文字的产生,是为了与神对话。人与人交流,有语言就够了。人神沟通,必须用象形文字,这样神才能懂。所以古代象形文字,都是用来与神交流的。

    7、所以与神交流,最重要是要能让神“看见”,甲骨、岩画、礼璧上的眼睛图案,汉人解释为“目”,夷文其实是“吉”。

    8、文字最初只能记录与神的交流,这是第一阶段,后来才能用来记录别的东西,这是第二阶段。

    9、眼睛与看见,是与神交流的关键,所以要“示”,祭祀,以及表示与神有关的“示字旁”,都来源于此,“视”也是这样来的。“名”是眼睛看不见,才要有名字。三星堆的铜人面,没有瞳孔只有眼眶的面具,嘴角是向下撇的,呈现悲苦的表情,因为他看不见;眼睛突出的那种,嘴角是向上扬的,是大笑的表情,因为他能看见。

    10、甲骨文并非完全原创,安阳当时是国际化大都市,甲骨文在创造过程中吸收了楔形文字、苏美尔文字等等其他很多的文字。

    11、一般认为是仓颉造字,其实还有一个造字的是祝融,祝融就是炎帝的史官,是夷文化的代表。

    12、“寤寐思服”, 寐是熟睡的意思。象形文字如何表现熟睡?有一张床,有全身躺下的形象,但是如何是熟睡呢?就是“未”,未是表示树成熟的意思,果子成熟了才有味,菜炒熟了香味才出来,所以人睡熟了是“寐”, 寐觉有言是“寤”。

    13、参考读物:傅斯年《夷夏东西》。

    观后感:

    1、文明的多源头论是史学研究的趋势,是进步与开放的标志。无论是全球意义的多源头,还是在广义的“中国”大陆的多源头。这个讲座的观点视野很开阔,但是说到某两件文物出现在同一纬度,第三件又出现在前两件连线的垂直等分线上,这个就显得有些牵强了,毕竟举证太少。

    2、夷文化的代表是祝融,那么更要去祝融峰看看了。虽然祝融峰也不止南岳独有,但把南岳奉为南方文明的正朔,是很有理由的。

    3、三星堆铜人面笑脸一说,我也存疑。去三星堆博物馆实地看过大批青铜面具,似乎并没有明显的表情区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在网上读博士之 讲座|文字起源与夷夏东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awv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