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〇亡,通无。夷狄,谓蛮夷戎狄等野蛮部落。诸夏,谓周所分封之诸侯各国,也称中国。夷狄无礼义,虽有君,不及中国之无君也,明不当弃夏即夷也。
〇此章明夷夏之辨。君者,善群者也,群下之所归心也。繁露王道篇曰五帝三王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言敬畏也。故君为德称。夷狄之君,春秋所不君,盖无礼义也。此见夷夏不唯种族国别之谓,而以有礼义与无礼义为断,夷即野蛮夏即文明也。诸夏虽暂无有道之君,而礼失可求诸野,言中国礼义之盛矣。故曰:有礼乐文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义之大谓之夏。是夫子作春秋,内诸夏而外夷狄,不与无礼义者制治有礼义也。
〇夷夏进退,治乱之机也。春秋时,孔子知其微矣。若秦若楚若吴,夷狄也。春秋书其君,盖秦乐有夏声,故渐进之也。迨其后,周衰而秦兴矣。此孟子所谓用夏变夷也。繁露曰:晋变而为夷狄,楚变而为君子,故移其辞以从其事。春秋不予夷狄而予中国为礼,夷狄有德者可进而为中国,诸夏无德者则退而为夷狄也。诸夏而不能夏者,亦可知矣。通鉴齐纪称李元凯对魏主云:江南好多臣,岁一易主;江北无好臣,百年一易主。斯言不亦伤乎。故程子曰: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僭乱,反无上下之分也。盖僭乱者,臣有亡君之心,又君失其道犹亡君也。程朱之说,唱尊王之义以进也。然此义迂曲,乃持进退义而引而申之也。
3.6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汝)弗能救與(欤),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céng)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〇旅,天子祭山之名,季氏僭之也。冉有,孔子弟子,名求,时为季氏宰。救,补救,止其僭也。曾谓,犹今云难道。言神不享非礼,林放尚知问礼,况泰山之神乎。讥季氏欲诬罔而祭之也。
〇上章明不当弃夏即夷,季氏旅于泰山即是弃夏即夷也。周官大宗伯云:国有大故,则旅上帝及四望。旅,陈也,陈其祭祀以祈焉,非常祭也。季氏欲依王者因名山升中于天之事,故于泰山行旅上帝之礼。孔子以旅泰山合之八佾歌雍,尤非常之事,知冉有之不能求,而不能已,故迫切其辞也。盖当是之时,僭滥而不能止,诸夏蔑弃君命,亡其君而就夷狄也。夷狄之君,贵力而寡德,有君而无礼,故春秋不君之也,泰山之神不顺之也。上天有好生之德,岂顺逆僭。所顺之者,尧之为君,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也。故孟子曰: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