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不是房产投资,只是从教育投资的角度阐述一下自己的想法。
福娃特别幸运的是在我们那个年代没有太多教育追求时恰好买了学区房,并且他所在的小学是我们这个城市中最好的小学。差不多到了福娃小学4年级时,开始流行QQ群,妈妈群里教育话题是绝不能少的主题,直到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名校和一般小学的是有差别的,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某小学老师体罚孩子,让孩子用脚猛踢电线杆柱子,让我震惊。福娃小学是有百年历史的一所名校,这种事情在他们学校是绝不可能发生的,校长是深耕教育战线的名师,狠抓师资队伍,努力提升教师的素养,最大程度提升教学效率,努力让每一位孩子充分享受童年的天真与快乐是学校的办学理念。
到了初中,福娃非常顺利的进入了当地最好初中,并且还幸运的进入了教改班中,这个班的同学优秀到让你叹为观止,都说天外有天,但是这个天就在你的身边,至今为止,福娃仍就认为这些同学的优秀是“宇宙级”的。在这样的群体中,裹挟着你在这群人中不得不努力向前奔跑。
所以进入名校的意义,不仅仅的在于某一所学校的升学率较好;名校更多的是优秀的治学理念的传承,也是多年的家校互动的结果。
这是一个拼爹的年代:一种爹是把自己的孩子教育的出类拔萃;一种爹拥有强大的社会背景。无论哪一种爹,至少有一项突出的能力,从而把孩子送入名校。教学相长,不仅仅是老师和学生相辅相成,同时也是老师和家长相辅相成。因此名校氛围是多种因素造就。
此外,名校是孩子的朋友圈。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的人生成长轨迹,将依托他的朋友圈,这个朋友圈并不仅仅指人脉圈的资源,更是指智慧圈的营造和碰撞。
竞争越激烈的学校,意味着每个学生的背景越强、学校的平台越高、周围的人也越为优秀。所以,假如经济条件允许,爸爸妈妈就先从拼学区房开始吧!
越昂贵的学区房意味着父母的实力越强、关注教育程度越高、越愿意为教育投资。
若干年前,偶然听到南外的家长愿意投入大几百万元购买学区房,着实被震撼到了。有些家长先用有限的资金付清首付,小学毕业前,总有接盘侠接盘,不但获取了学区房的教育资格,房价还上涨了,还能挣上一笔。我能说的是只有对这些家长的胆识表示深深的佩服。
对学区房,本人有以下想法:
1 根据自己的购买实力,尽可能选取学区房。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首选小学和初中,有条件再考虑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的教育资源获取重要性大于幼儿园。
2 考虑学区房不仅仅只考虑小学,要考虑双学区,即小学、初中需同时考虑,是为性价比最高。
3 考虑双学区时,首先还需要看一看目标小学能够进入目标初中的比例,注意不能仅仅看绝对值。例如以我所在的城市常州为例,本地最好的初中为常州外国语学校,进入外国语学校的学生,比例最高的是局前街小学。平均每个班可以有7~8人能够进入常州外国语学校。这和初中学校和相对应的小录取人数比例有关。
4 购买学区房时同时还需要考虑高中,同城求学,还需要关注高中的报考政策,看看哪一个区属学校选择高中的机会更多一些,争取将学区房选择效益最大化。
5 学区房不仅仅是获得一个指标,同时还要考虑适宜居住,因为路近,也是一项重要的优势。假如你的宝贝每天只需要花费10分钟能就近上学,这将赢得另外一种机会成本---时间,对于孩子来说,最最宝贵的是时间,失去了将不可逆。试想,假如别的同学路途时间需要40分钟,而你所获得的时间优势,小学阶段意味着你家宝贝可以多学一项技艺;初中阶段意味着,可以比其他同学可以多刷30分钟的题,这中间至少可以大大的拉开某个单项学科的差距;亦或你家宝贝可以比别的学生多休息30分钟,在前述的多篇健康文章中,已阐述睡眠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
6 此外考虑学区房时,还需要注意学区房所对应的学校是否和名校是一体化管理。日下,为了教育资源均衡化,各名校纷纷成立教育集团,要看到每所学校之间的文化氛围打造、制度完善、教师成长的平台的不同。。。造成了每所学校依然还是有所差异。一体化办学将是减少差异的最大保证手段。
7 了解学区教育政策的延续性,做好时间规划,提前入手并装修完毕到位,
8 了解所购买房屋的上学名额,是否有效。
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孟母三迁”的故事,在不同国家上演,教育奢侈品--学区房,你值得拥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