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吧
俗话说:一个感人的故事可以触动心灵,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可以让人经久不忘,还是喜欢早些年的那些个老歌,因为歌词里反映了一个时代一群人的心声,比如这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吧,因为这首歌词写得朴实,旋律自然、真挚而又温馨,歌词里有浓得化不开的亲情、乡情、爱心、孝心,像是说出了我们每个人心中无需做任何修饰的最真实的话语。
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各大城市的经济运营模式也在不断滴变换着,一些具有远大志向的不论中年、青年人,都已经背井离乡去离家较远的城市发展了,外面的城市很精彩,外面的城市也很无奈,尽管如此,他们依旧在外面打拼、努力着,平时忙得脚打后脑勺也不休息,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停下匆匆的脚步,回家歇歇。
对于有着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人而言,“常回家看看”却是最让人心动、永远也不会落伍的字眼。诚然,我们总是因为工作、因为学习、因为生计或是因为其他的理由而耽搁了归家的脚步,不能常回家看看,但不管你在异乡的那一块土地谋生,也不论你是离家远还是近,每逢佳节来临之际,伴随着一种久违的冲动,你归家的感觉是愈来愈浓的。
每逢想起此种情形,我就真正理解了为何世界上独有我们中国有“春运”一词有“春运”一事----你看吧,每到年节前后,千里万里天南地北、男女老幼,无数的黄皮肤拖家带口、拎箱扛包、奋争拥挤、浩浩荡荡,把偌大一国的所有机场、车站、码头都填得暴涨满盈、翻江倒海,将所有的春运工作人员弄得红肿双眼、疲惫不堪---因为所有的人们都要回家,世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去阻止这种民族心理、民族情感的涌动与释放。
常回家看看吧前些年父母为了找点营生就搬到了离家很远的一个山里,由于交通不便没通电话,一到年节,二位老人就轮流着爬到房山头上望眼欲穿地瞧着,嘴上不说什么,其实心里是盼着我们早些回家的,现在可以用电话联系了,父母总是不断地打电话问:“啥时回来”?话语中饱含着二老的无限惦念和关爱。
俗话说:“儿子是父亲的心头肉,女儿是母亲的贴心小棉袄”可我们这些做儿女的,待到长大成人后,不仅远离了双亲,减少了问候,就连嘘寒问暖的电话也越来越少了。
我们都深深懂得,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孝敬自己的父母,不管他们富有也好,贫穷也罢,如果你的父母依然健在,就该庆幸了,我们还有机会去尽尽孝道,报答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我们这时就是幸福的,比那些失去父母还未来得及去行使自己做儿女的义务的人,要幸运和幸福呀。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你会让这种遗憾存在吗?
看一看如今,想一想过去,父母亲一生辛劳,那些清苦的岁月,已经在他们的额头和眼角刻上了无尽的沧桑。每次归家后,小妹总是偷偷的告诉我:咱爸妈前几天又赶着毛驴去街里采购了,买的都是你喜欢吃的东西,姐就在家多住几天再走吧!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的心中总是暖暖的且又有些酸楚,我感觉到,作为女儿,我给予父母的实在是太少太少了,而二老给予我的却是永远的牵挂和无尽的温情。
常回家看看吧 常回家看看吧记得曾在一本书中看到过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在一个繁华的都市,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妈妈在拥挤的电话收费站旁等候交电话费,轮到她交电话费的时候,服务员问她电话号码时,老人努力地想了好半天,依旧想不起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后来她对收费员笑笑说:“哎呀!岁数大了,一时还真想不起来了,不过我可记得儿子和女儿家的号码,干脆给他们交上得了,省得他们没时间来,”老人交完话费,满怀欣喜的走了,仿佛她这一次就真是为了儿女而来的。
看完这个故事我总是感慨不已,为什么老妈妈能记住儿女的电话号码,而忘记自家的号码?那不正是说明,她把平时牵挂儿女的心情化作了问候了吗,扪心自问,作为儿女我们又有几次主动去嘘寒问暖的,常常是忙了工作、忙应酬,反而忽略了双亲,总会说:等我有时间了,再……,其实我们忘了,等你真的有时间了,去关心双亲的时候,真的是已经来不及了。
“常回家看看”其实它演绎的是一种真实的民情,一种普遍的热望,浸润着天下所有父母儿女倍觉温暖和感动的情愫,家庭是社会的细泡,芸芸众生们的“归家”情结,所体现出来的向心力、亲和力和凝聚力,也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巨大亲和力与凝聚力的缩影。
很长时间,一想起父母盼我归家的情景,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所以,我不等以后了,我就现在,用我有限的时间,去为两位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听听父母的唠叨,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我是幸福的,因为我的双亲依然健在,让我可以真实地生活在父母的慈爱里,可以享受到他们给予我的无尽的温暖和无私的关爱。
儿女情长,父母恩深。梦里家园,心有所依。常回家看看吧,带着温暖、带着爱。新年又至,真诚的奉劝年轻的朋友们:“常回家看看吧”!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过得更加的澄净和轻松,这样你才会无悔无憾。
常回家看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