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一堂营销课,感觉又认识了一个新的世界。
在讲今天的主题之前,先来理解几个概念。
第一,什么是营销?
说起营销,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确实,听下来我也觉得去定义营销是怎样的行为意义不是很大,关键是抓住和理解营销的本质,那营销的本质是什么?讲课的老师说:
营销的本质是吸引用户,留住用户
吸引用户的行为大家其实见的多了,各种用好看的海报,引人入胜的软文,酷炫的电视广告,都在向你展示着商家的产品,吸引眼球。但是很多企业确实知道吸引用户,在留住用户这方面却做的不好,我确实也认同,比方说某宝,卖假货的有,客服素质差的也有,比如说很多外卖平台上的黑作坊,不胜枚举。
第二,什么是需要,欲望和需求?
现代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给营销的定义是“通过满足用户的需要来获得利润”,在这个定义里,“需要”这个概念是要重点去理解的,先来看看老师对这三个词的定义:
需要是人在心理或者生理上抽象的一种感觉。
欲望是满足需要的一种具体形式。
需求是对产品的定价之后会有多少顾客去购买这个产品。
需要和欲望之间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举个例子,当我们口渴了,想喝点东西解渴,于是我们去一家小卖部跟营业员说要一瓶水,这里营业员可能会问你要什么水,我们可能会说怡宝啊,农夫山泉之类的。那如果营业员不问你要喝什么水,直接给你一瓶最贵的矿泉水,可能好几十,这个时候可能你就不乐意了,会对营业员产生不满:凭啥给我这么贵的水。那在这个例子里,我们来解读一下需要,欲望和需求。“想喝点东西”这就是需要,“要一瓶农夫山泉”就是欲望,是对想喝的东西的具体描述,因为价格的高低而引起的销量的不同就是需求,通常情况下肯定是便宜的矿泉水需求大,贵的矿泉水需求小。再比如,当我们工作学习累的时候,我们会有想放松的需要,这时候会有好多选择,可以运动,可以看电影,可以看话剧,这就是满足需求的欲望,不同的形式因为价格成本的不同会造成需求量的不同。
那么在深刻理解了这三个概念之后我们来说说今天的主题——营销短视症。同样地,我们也用一个案例切入。
柯达大家都知道,卖胶卷的,曾经那么强盛,但是后来快速没落了,在大多数人眼里,柯达是因为数码相机的崛起使得胶卷行业衰落,但其实是并不完全准确,柯达公司在1975年就发明了数码相机,当时是全球第一家研发出数码相机的公司,但是当时公司高层在决策的时候出现了失误,他们想胶卷是消耗品,人们可能每周都要买,而数码相机买回去可能要几年才更新一次,那么他们觉得可能还是卖胶卷能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放弃了数码相机市场,专心卖胶卷。结果几年以后,其它公司研发出了数码相机,导致了胶卷行业的衰败。柯达的这个问题就叫做营销短视症。他们没有看到用户买胶卷背后的需要,仅仅满足了用户的欲望而已。用户并不是为了买胶卷而买胶卷,他们是为了留住身边精彩的瞬间,所以,当有更好的满足用户这个需要的产品,也就是数码相机,出现的时候,胶卷行业就不行了。
为什么会想到写这么一个题材呢,是当我听到这个理论的时候,发现这和我们公司一直在探究的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我觉得为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找到了理论支撑。什么问题呢?就是BA报的story是否能真正满足用户的要求。形容这个问题,有个经典的比喻,就是当用户说他要一匹马的时候,BA怎么能发现其实用户最想要的是一辆车,结合以上理论,就是用户的欲望是一匹马,但这不是他的需要,他的需要是如何走的快,而可能更好的满足他的需要的是一辆车。类似营销短视症的问题也正是BA经常会犯的一些问题,如果直接论BA如何报story,也许不一定有合适的理论来研究,那现在我觉得从营销学的角度切入,通过研究如何做好营销是否有可能解决如何报出满足用户需要的story这个问题了呢?
听过这节课,发现其实自己之前对营销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就我所在的项目组来说,我们要把我们做的产品给用户使用,这就是营销,BA负责设计这个产品,开发负责实现这个产品,每一个环节都是为了吸引用户,为了留住用户。主讲老师说,营销是一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我觉得不为过。
当然,以上大部分关于营销的观点都是主讲老师的观点,我并不懂营销,文章也可能有断章取义之嫌,欢迎批评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