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98-108再梳理

98-108再梳理

作者: 榆木疙瘩b | 来源:发表于2020-09-19 16:38 被阅读0次

    98
    前面几节指出一些理想语言的情况。这一节首次正面提出了语言的使用中另外一种情况,现在这样子就挺合适的。就是满足日常使用的需要而言,这样的语言有其如此这般使用的根据了。
    在语言的使用里可以不需要什么理想。
    但是又怀疑:意义总和一种完满的秩序相联系。

    99
    如果不考虑语言的使用中引入一个生活形式的位置,而是使之消失,而是根据语言本身来考虑自身的意义,这是一种对语境原则的否定。
    只有考虑到语境的配合,一句模糊的话,可以表达确切的意义。比如这群人里背包的人。这句话单独看,没有指出某个人。但是如果放在一个语境里,这群人里只有一个人背着包,那么这个句子就指出了某个人。

    这段话,顺着理想语言的理解,质疑日常语言的意义的可能。而这种质疑在理想语言的角度,是成立的。

    100
    顺着前面漏洞的围墙的例子,继续说下来。
    从日常语言的在满足 假想的理想的东西的思考 的需要 而言的粗糙,进一步质疑日常语言的合法性。进一步让两种思路的矛盾浮现出来。逼迫理想语言把自身同日常语言主动作出分割。把自身看作完善的游戏,理想的游戏,以区别于日常语言游戏。
    逼迫理想游戏把条件和目的局限于理想的东西里。这样,就把理想拒之于日常游戏的理解之外了。因为它们之间是条件和目的上的区别,所带来的逻辑的区别。
    就如同康德那里,不同对象的表象,不能置于实体和属性的关系中带入一个意识里来构成一个命题。这个红苹果,那个长香蕉,不能由此说:这个香蕉是红的。

    两种语言的理解之间,是感兴趣的东西的区别。而日常语言在于表达日常所需,这就把理想语言的逻辑从日常语言的解释和理解中排除出去了。

    游戏 一词的使用
    理想是一种游戏,而游戏总是关于什么的游戏。理想是这里的关于的感兴趣的“什么”,而不是如何使用语言的规则。
    在日常语言的分析里,没有理想的先天的生活形式或语言的用法。

    101
    我们愿意说:···
    生活在某种想法里:···
    这是一种信念,而非事实。

    (这让我想到公正 这样的词,是不是也要考虑其来源。也可以不是先天就对社会关系有指导作用,而是基于某种角力的结果。一种对于双方博弈时边际效用的最优点。但是对于信息/力量不对称的参与者,得到的结果往往并非公正。但是对于相关条件的参与者,在精力的投入上还是某种边际效用上较优或最优的选择。
    所以,主张自身的权利,这作出主张本身就已经在塑造自己的存在。)

    这种一厢情愿的信念,继续导向矛盾在进一步冲突中冲突本质的揭示。为引向104作出铺垫。

    102
    背景里的东西,指一种不言而喻的东西。我们可以对它没有认知,但是它在基础的东西上决定了某些东西。
    在固有用法的理想语言中,由于语言和意义之间联系的直接(没有考虑到生活形式居间支配起作用)而固化,一切语言方面的规律性都会直接投射进意义,成为意义的东西的规律性。
    我看到了这些规则:透过媒介——即语言,而语言直接意谓事情。这样,104就呼之欲出了。

    103
    指出理想对于日常语言的现实的不合法的、没有必要的干扰。基于前面的铺垫,指出一种尝试:抛弃它。

    104
    正面指出错用理想的根源。
    这段话简练直白,不用解释。
    从而,使得语言和意义之间出现了松动,撬开了两者之间在固有用法中一种直接的联系。为引入语言的使用里,指出一个如何使用的环节挤开来一个位置。这就是语言游戏中的生活形式的环节。我们基于生活形式使用语言,也根据生活形式的领会来理解语言。

    105
    我们在语言里发现的是语言本身的秩序,而非事情的秩序。但是基于语言的固有用法的理解,语言和事情之间具有一种直接的本质的相应。就像图像和事态之间图示形式的相等中的情况。把语言直接看作事情的图像了。(但是这种情况局限于命题的情况中)
    后半句话,是对于日常语言的不尽规范的情况不满,也是基于固有的语法带来的意义的不满足。比如在语言2里把一个名称用作句子的情况,就总是有给出一个句法完整的句子的冲动,比如主谓宾完整的句子。

    后一段
    指出逻辑的兴趣是理想的东西。在日常语言的理想考察里,符号也必定相应于理想的东西。急于直接联系于意义的东西。只有符号和意义之间发生直接的联系,在符号和意义之间才具有一种本质的,通透的关系。不然,中间的如何使用语言的环节还要作为一个空位为别的东西保留,那么语言和意义之间就没有这种基于直接性基于固有用法而具有的本质的联系了。
    把符号和意象联系起来就是这么一种情况。
    这一节进一步推动矛盾。为107作铺垫

    106
    指出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
    一方面是维肯定的:日常语言停留在日常思考的事情上,以满足日常的事情里的需要为语言使用的原则,或者说语法的设定的根据。
    另一方面,是反对的:语言基于描述理想的东西的需要而被使用。这样的话,基于日常事情的考虑出发的日常语言,由于考虑的对象或出发点的错开,注定不能满足描述理想的东西的需要。日常语言的粗糙,对于这种需要来说不够精致。

    可是,这样的话,怎么看待弗雷格的逻辑?总不能说它不合法。在其真的关注上,它是合法的。

    107
    这一段接104节之后,再一次正面对于矛盾作出根本的分析。
    104指出语言上的形式误会为直接相应于事情的逻辑形式。这还是对于语言的使用上的误会。
    107则进一步指出,语言总是围绕某种需要而如此这般地使用,这是指出语法的来源。这处于轴心的,引发语言游戏的东西,是语言的条件。条件的东西决定着结果的随后产生出来的东西。或者说它是实践中的目的,目的在实践中约束着伴随的行动,使得如此这般行动所产生出来的结果与目的保持一种同一性,或一致的关系。
    我们在日常语言里是围绕日常的事情的思考这个轴心来在不同的经验情况中使用相应的语法。语法本身是受决定的不同经验中会具有变化的东西。而决定语言的语法的,是使用语言的需要。
    而在理想的情况中,则是条件或目的上的理想,由此产生出来的语法由于在日常语言活动中由于缺乏适合它的理想的事物,而无处可用。而在日常思考的事情里使用这种语法,则是条件的不符,是不合法的。
    这就使理想语言和日常语言彻底决裂。它们围绕不同的轴。它们之间是关注事情的不同而带来的用法的不同。它们可以不产生冲突:只要理想的逻辑耽留在理想的思考里。至于那样的思想是怎样一种思想,我还说不上来。
    (也许是譬如古代神学问题那样的讨论。 而日常语言在日常思考的事情里。用科学去否定宗教,可以看作另一种情况。用日常语言去谈论理想的东西。)
    而我们谈论的是日常语言的使用。由于考虑的是日常思考的事情,所以,就要求使用一种满足其需要的语法。
    我们需要摩擦。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来。

    108
    句子、语言,不具有想象的形式上的统一。
    这里的形式,指的,就是105里面指出过的,语言在符号上的形式规律,以及基于一种语言在本质上作出意义的理解所带来的相应意义上的先天秩序。
    由于否定了日常语言中语言的使用和理解中固有的语法,带来语法的考察中,基于经验,看到了不同语法之间的家族相似性。但是没有普遍共性。

    逻辑作为语法中的规律性,或共性,在日常语言的语法中,它作为从看中给出来的,或对于看的领会,只能说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并没有一种规定说逻辑天生就该是什么样子的。逻辑总是基于某种需要/根据/目的,受其规定而产生出来的规律性。逻辑不是思维中的轴,它倒是圆周运动中的维系思维和产生思维的需要的东西的那根线线。思维为逻辑所约束,而逻辑又总是围绕着一个固定的中心、一个轴。

    形而上学具有先天的逻辑。

    随后的两段,
    词的用处总是朴实的。97最后一句说总是是卑微的。
    这就是把语言首先只是看作空间时间中的符号。和现象中的任何对象相比,它们没有任何神奇的。
    然后,基于我们日常思考事情的需要来使用它们。为它们的使用规定下生活形式。这里也没有任何神奇的地方。
    我们不是直接从符号给出意义,不然,必然导致一种对语言的固有的用法。而语言在使用中的在可能性上的多义就会导致语言和意义之间的随意性。这会破坏语言表达功能。这比在日常语言中混淆地使用固有的语法还要坏。因为后者只是意义理解的出错,是真假的区别。前者却彻底取消语言谈论事物的可能性,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

    解释:在日常语言中混淆地使用固有的语法。
    这里指的是语言在固有的用法来理解,直接产生意义,而脱离语境来理解它。并且这里假设语言自身做到没有歧义。但是这样得到的意义由于离开语境,它表达的并非日常思考的东西。
    这个地方太绕了,还是暂且不提这种可能性。按下面的修改来。

    修改:
    随后的两段,
    词的用处总是朴实的。97最后一句说总是是卑微的。
    这就是把语言首先只是看作空间时间中的符号。和现象中的任何对象相比,它们没有任何神奇的。
    然后,基于我们日常思考事情的需要来使用它们。为它们的使用规定下生活形式。这里也没有任何神奇的地方。
    我们不是直接从符号给出意义。不然,就会导致一种对语言的固有的用法。而日常语言在使用中脱离语境考察时的多义就会导致语言和意义之间的随意性。这会破坏语言表达功能。彻底取消语言谈论事物的可能性。

    ————————————————下面这些可以忽略——————

    如果把日常语言看作理想的语言,就是说,语言具有自身的本质。语言只是在其本质的意义上使用。这里排除了语言的多义性。这就会使得日常语言显得粗糙。我们不得不老是去追究语言的本质。假设我们按照某种理解给出了一套本质的系统,符号和意义之间的一一相应,那么,这样的语言基于日常的东西的思考所需而使用时,会显得日常的东西不够精巧,不够规整,难以恰如其分地使用。
    勉强使用理想语言(假想的)去谈论日常的东西,那么,我们的句子就不是命题了,不是对象处于对象之下,而是对象即概念的外延。前者是对象下属于概念的外延。后者是相等的关系。如同数学中的等式的情况。但是现实中没有这样的语言。我们或许可以在科学命题的概念思维中找到例子。比如
    2H2+O2=2H2O
    但是这里考虑的不是关于某个对象的命题,而是关于概念的命题,是概念思维。它的真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水,而表示关于某些种类的对象的普遍性。
    并且,这里出现一个殊相(对象)的言之不尽的情况。这样,就会发现不是语言太精巧,而是日常的事情在概念上的无限丰富性。
    理想语言反而显得虽然纯粹,但是太粗糙了。
    而理想的东西,其实只是概念思维中的东西。只是一种抽象对象。

    什么叫日常语言中混淆地使用固有的语法。之前写下这句话时是怎么想的?这句话有问题。

    还有一种可能情况是在日常思考的事情中模仿理想语言的形式(譬如主谓宾格式完整的句子而非语言2那样的一个词作为句子)改造我们的日常语言,使之使用固有的语法。第一种情况比它要坏,因为后者只是显得蹩脚。
    **所谓理想语言,就是要把一切表达的东西都述诸于语言。没有给意义在语言之外给别的东西(生活形式)留下掺入影响的空间。
    这就需要在命题里,标明自身是一个命题。而在命令里,表明自身是一个命令。比如,语言2的“石板”就改造成“我命令你递给我石板”。
    这样可行么?

    ——最后这段可以保留。

    看了下自己的笔记,最后一段说错了。
    作为对照的比较不坏的情况,在日常语言中混淆地使用固有的语法,不该说。
    直接指出:
    日常语言脱离语境而基于自身来看时是模糊或有歧义的,它在理想语言的固有语法中来给出意义的话,这种歧义性就导致语言和意义之间的随意性,而破坏语言的表达功能。或取消语言谈论事物的可能性。
    这样就够了。

    1
    致命的语言都以真为意谓。就是说它们针对事实。
    它们在日常经验中罕见,但是它们是最关键的。这就造成一个奇观:无数的语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或者假在反证的意义上都围绕着它们,越贴近它,越有力,但是在中心,是一个空洞。如同黑洞,什么也不能看见。这是由于幸存者统计的结果,越是致命的真,越被掩盖。如果仅仅从现象看,仿佛它们是偶然的甚至不存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98-108再梳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bwe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