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教学法:聚焦问题、激活旧知、论证新知、应用新知、融会贯通。
一、聚焦问题
1、问题聚焦在 最近发展区,即紧挨着学生已知区域外沿的一个带状区域。
已知区域,学生不感兴趣;未知区域,没有已有经验,如天马行空,完全听不懂。
2、应注意:1)聚焦的问题是学生关心的、与之息息相关的,让他觉得有意义和价值的;
2)对问题有一定的了解,有第一手的经验或具备相关基础知识;
3)相信在老师的带领下,能够解决问题。
从大脑中的“五个小孩”的角度来理解:
问题——激活小思(思维机能,喜欢问为什么) ,他认为凡事都有背后的道理,激发了大脑的探究欲;
已知经验——激活小想(想象机能,喜欢画面感),他在阅读和听讲的同时,在大脑里建构所描述的情景;
关心、意义、价值——激活小觉(觉察机能,专爱探究深层意义),他考虑问题时,以我为中心:对我有什么价值?对 我意味着什么?能帮到我什么?我回去该干什么?并且,小觉寻找的意义和价值,都与自我愿景、自我形象密切有关。
愿景——激活小情(情绪机能,简单、任性),他就是个小孩子,不被道德绑架,不考虑对错,不关心是否有用!被认可、被接受、被喜欢就高兴;反之就不高兴。
小想、小情——激活小感(感觉机能,喜欢动词),专抓动词,在头脑中激发一个动感的画面。
这五个小孩的激发,没有先后顺序,他们之间是相互交织的。如果把我们要讲授的内容看做是一个球的话,这个球在他们手里是相互传递的。在传递的过程中,我们大脑中的认知、行为、情感在不断的进行交互,不断的有新的认知,继而产生新的行为、新的情感,我们的内存就像一个雪球一样,不断的有增量产生,越滚越大。
二、激活旧知——旧知是消化新知的酶,所讲授的内容的70%学生是知道的。
认知上:旧知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的基础,激活旧知可以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
行为上:学生感觉自己可以解决问题,对课堂有掌控感,而非被动的听讲。
情感上:让学生找到参与感,欣赏和赞许能让他们幸福感爆棚,大脑兴奋起来,神经元就处于舒展状态,一个问题能激发很多有价值的神经元连接,那些被激发的知识常常连自己都很纳闷它们是怎么冒出来的,这应该就是我们常说的心流状态吧。
如果说,可理解是认知脑的诉求,那么,被欣赏是情感脑的诉求,能掌控是行为脑的诉求。
三、论证新知——通过多种维度最终解决问题,填补认知缺口。
知识能被有效提取的措施:
1、给它捆一条很粗的绳,就是持续强化;
2、给它捆多条绳,就是从多个维度帮助学生理解新知。
新知和旧知连接的维度越多,日后被提取的可能性就越大。
掌握新知的表现: 能用多种符号体系、图式和框架来表达同一知识。
就比如能从多个角度来解释同一概念;能用10种以上的方法来证明勾股定理。这些证明方法不仅能帮助他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甚至能够促进其对平面几何问题解决方法的理解和升华,即迁移。
引导学生享受填补认知缺口的释然快感(恍然大悟的感觉)。
四、应用新知——形成“认知—行为—情感”的正循环。
理解了新知就打算试一试,试了试新知果然有效果,就很开心,于是决定更深一步的钻研新知,更大范围或更大胆地应用新知,得到更开心的情感体验......
应用新知最理想的效果是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三者形成相互促进的正循环,所以,我们需要注意洞察学生内心那个“认知—行为—情感”正循环是否形成。这个正循环一旦形成,学生就很容易走上强化知识的轨道,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就有了自驱力。
五、融会贯通——达到“无意识、有能力”的状态
融会贯通是学习完成的状态。
彻底掌握新知的标志是新知和旧知完全被整合在一起,分辨不出什么是新知,什么是旧知。应用时的表现就是凭感觉!
学生初步的理解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更深入的理解则要靠持续的实践和反思。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组织讨论,有句话是野路子才能教会野路子,让学生教学生才是最好的方式。在学社分享和讲授过程中,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促进知识的建构,好的情感,会保持“认知—行为—情感”及增量的良好循环的持续迭代。
![](https://img.haomeiwen.com/i23433463/bda0327434ef934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