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范霍文导演的《她》,女主角米歇尔的心理、情感被于佩尔塑造的非常丰满,本文尝试做浅显的心理、情感分析,以说明被普遍认为的米歇尔内心强大,实际上是一种误读。
首先说一下三十年前的那起轰动法国的谋杀案,因为当时米歇尔只有十岁,而且凶手就是她的父亲,所以这起案件对她的性格养成影响深远。从电影里穿插的新闻镜头,以及米歇尔在圣诞聚会时和帕特里克的谈话,可以大致了解这起案件:
米歇尔的父亲乔治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天主教算是基督教里偏保守的教派),这位天主教徒简直走火入魔,以致于邻居不能接受他把自己的信仰加于孩子身上时,他愤怒了。要想理解这其中的愤怒,我们可以体会下这样的语境:只有信仰上帝才能得救,你们为什么不理解呢?我这都是为你们好,你们这样对我,太让我失望了,太让我伤心了,太让我愤怒了,你们死去吧。乔治一怒之下,提枪带刀,干掉了27个邻居,不管男女老幼。之后就是上新闻,轰动全国。
作为杀人魔头的女儿,米歇尔和她母亲这么多年没少受到不明事理的人的骚扰。他们像她扔垃圾,始终有人记着那个杀人魔头,记着杀人魔头的家人,并且不愿原谅这一家人。这让米歇尔的内心充满仇恨:她恨自己的父亲,因为他的行径,自己一生抬不起头。同时,那些不明事理不断骚扰她的人,也让她心理承受力变的更强:可以想象,年轻的米歇尔上学念书,被同学嘲笑有个精神病父亲时杀人魔头,甚至嘲笑她也是精神病,她大概经历了无数人的嘲笑、侮辱,所以被老太太泼了一身饮料羞辱时却不动怒报复。
她之所以能够承受住这么多的羞辱而不去报复,源于一个潜意识心理:造成她这一切经历的罪魁祸首是自己的父亲。所以,她不能原谅自己的父亲。换言之,米歇尔之所以能长大、活到现在,没有在各种羞辱中死去,是因为内心有强大的仇恨转嫁了耻辱感。
甚至可以进一步推测,在她漫长的人生中,她因为父亲的罪案遭受的羞辱,已经让她习惯于受虐:例如公司同事恶搞的视频传播开了,她找出了始作俑者却并没有报复;再例如帕特里克的强奸,如果说第一次她有点享受,可能表现不是特别明显,但是第二次她主动和帕特里克到地下室,则是真的很享受作为S/M游戏中的受虐者角色。
她不是真的内心强大,只是受虐惯了。而她把所受的一切虐待转化为恨,这样才能内心平衡。一个被仇恨紧紧攫住的人怎么可能会是个内心强大的人呢?仇恨让她不能去爱,她失败的情感就是证明。她不能宽恕自己的父亲,直到他死;她刻薄的对待母亲,以致她心脏病发去世;她埋怨儿子的无能,帮别人养儿子;她嫉妒、怨恨自己的前夫,即使他还那么关心她、爱她,她却不愿付出一点爱。她把自己活得太自私了,她不愿宽恕别人。不去宽恕又如何去爱?一个不能爱的人,又如何谈起内心强大?
直到她父亲去世(或者说她亲自杀了自己的父亲),一个她恨了几十年的人消失,她才萌生走出受虐者心理的潜意识。电影里可以看到,也就是在她父亲去世后,她不能再充当帕特里克S/M游戏里的受虐者角色了。公司的庆功晚会结束后,她和帕特里克摊牌了,她要告发他。她想走出受虐者的心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