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立秋日母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享年65岁。自此,我们六姊妹成了这世界的孤儿。
在我幼年的记忆里,家里经常充斥着母亲高声呵责子女或者和父亲因家庭琐事的争吵声,引得祖母低头叹气,我们闻声躲避。那时,对母亲的印象大多是脾气暴躁,上不尊老下不爱幼。期间有一段时间,我被送往外地求学,也远离了家里乌烟瘴气的生活。几年后再度返回到父母身边时,看到的是说话轻柔,和颜悦色的母亲。那时的母亲已年近五十,正值知天命之年。闲暇时,我们或和父母下棋对弈,或和祖母谈笑聊天,家庭氛围温暖和谐,每逢节假日天气晴好,母亲常会带我访亲探友、或去郊外野游,有时便随口说说她的故事。
母亲是在十八岁时结识英俊潇洒的父亲,被爱情燃烧的她毅然辞去省城稳定的工作,追随父亲来到我的故乡,不到二十岁生下我的大姐。现实没有母亲想象中的那般美好,当时生活的艰苦和小城的偏远落后让年轻的母亲一度想逃离,她写信给她的父亲寻求帮助,可不曾想我外公和祖父为了打消母亲的念头竟偷偷的将她的户口迁到我们县城,回省城的路被彻底堵死了,自此以后,母亲性情大变,她怨她的父亲所以多年不探亲,她恨我的祖父因而在家大吵大闹,把怨恨和不满不断的释放在家庭每一个成员上,包括她后来陆续出生的孩子。
也许是随着儿女逐渐长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也许是几十年的磨练让母亲安然认命,五十岁左右的她逐渐以和颜悦色代替了焦虑易怒,似乎过上了岁月静好的时光。不曾想父亲突患重病,刚刚退休的母亲便在惶惶不安中细心照料着父亲,慢慢地,父母脾性无声互换:病床上的父亲一改以往的慈爱温和,在病痛的折磨下异常烦躁,喜怒无常,守候在旁的母亲常常隐忍垂泪。她变得小心翼翼:怕父亲无端的发脾气、怕子女的不耐烦。母亲的退休生活就在这样的气氛中流失着……与病魔抗争了十一年的父亲去世后,两鬓斑白的母亲或是枯坐发呆,或是逢人便讲父亲临终前的种种,还经常要求子女陪伴左右,引得我们不解厌烦。以后回想,父亲的离去让她失去了安全感,我们偶尔回家看看加剧了她的落寞,郁郁寡欢让她的体质越来越差,肺间质纤维化引起的气短、活动受限被我们曲解为肥胖综合症,一味的逼她减肥。三年后的夏秋交接日,母亲在住院一个多月后撒手人寰,让我们猝不及防。
母亲的去世时突然的,不像久病的父亲,让子女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漫长的告别。在灵堂里,大家留着泪回忆着母亲的过往,才发觉平日里太疏忽她的感受,父亲去世后都匆忙着各自的生活,想当然的认为没大病的母亲是会长寿的,陪伴她的日子来日方长,以至于她的一点小小的要求都被不耐烦的拒绝,认为多事,矫情。
2020年的春节,在这段全民居家躲瘟疫的日子里,想起母亲,细细品味她的过往,才痛心的发觉母亲的一生是被误读误解的一生:她初为人母时的爆脾气来源于对当时生活的不适应和无助时自己父亲的冷漠,无人安慰她内心的苦楚,年轻气盛的母亲因此肆意宣泄着情绪,被贴上了不慈不孝的标签,熬到中年成熟。待到该逸享天年时,身体每况愈下,子女各自忙碌,无人顾及母亲的病体,反而抱怨她无病呻吟。
子欲孝而亲不待,此刻,
深深感知这句话道尽的遗憾!没有谁的生活是容易的,尤其是我的母亲,她在不断的被 误解中养儿育女,工作持家,直至病逝。如果真有来世,我愿变成能给她温暖安慰的那个人,耐心倾听她的需求,化解她的烦忧,陪伴她左右,以弥补今生对母亲的亏欠!
泪眼中敲完这篇忆文,一是为了祭奠我的母亲,二是想让看过此文的你们,珍惜和父母相处的时光,理解包容父母的不足。让世间少一些“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忏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