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个妈妈和我讲过一件事:一天中午,她去学校接上三年级的儿子,头天晚上约定一起去吃儿子喜欢的板面。妈妈接到儿子,发现儿子情绪不对,问其原因,儿子低着头小声说:今天数学没考及格。当时妈妈没有说话,儿子随后又怯怯地问妈妈:我还能去吃板面吗?
我想类似的生活场景在很多家庭都曾上演过,孩子认为自己的分数就是他得到想要的东西的对等法码,没有达到某个分数,就不配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孩子把学习成绩当成了换取满足的工具,当成了取悦父母的条件。而成绩不好的孩子在父母跟前因为这根“软肋”而不敢理直气壮得提出要求,反而更加遵循父母在其他方面对自己的要求,希望用“听话”来弥补成绩上的缺陷。
而孩子的这种认知是从小习得的,是父母用自己的言行灌输给孩子的。父母会给孩子设定很多标准,达不到这些标准,父母就会不高兴,就会焦虑,然后把这种情绪毫遮拦地传达孩子。而为了让父母高兴,孩子在努力地向这些标准靠拢。尤其是儿童时期更为明显。因为儿童身体的弱小和心智的单纯更容易被父母“控制”。
无条件养育,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太难了!因为她们觉得那样会把孩子“惯坏”从而不惜让孩子小心翼翼、心惊胆战地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