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节制地享受,物质上要少给予
很多父母无条件地给予孩子物质享受,觉得自己小时候吃了那么多苦,不应该让孩子再“受罪”。他们不知道,从小享受的孩子,长大了将与幸福快乐无缘。
我看过很多案例,小时候宠溺过度的孩子,进入学校、进入社会之后发现,付出那么多努力都得不到“奖赏”,最后形成了对现实的恐惧和逃避,只能在虚拟网络中苟且残生。
佛祖成道前是最富裕的王子,美酒、珠宝、土地、女人、权力应有尽有。所有的这一切,不需要努力,唾手可得,反成了稀松平常的腻烦之物。不成佛,他将永堕苦海。
然而世界上成佛的能有几个?反倒是被宠坏了、仇恨社会、一辈子活在痛苦中的孩子越来越多。
所以真正的快乐决不能来自于物质,而应该是行动和努力后的奖赏,下面详细说。
2,鼓励付出与努力,好的行为及时赞扬
孩子主动告诉妈妈说,我要尿尿啦!妻子当即给他点赞(大拇指点一下额头以示鼓励)说:“宝宝真棒,尿尿会告诉妈妈啦!”接着妻子告诉我这件事,我重复了妻子的动作,告诉儿子他做的很棒。
在奶奶带他的两年多时间里,他从未主动告诉奶奶要尿尿,两岁半了依然离不开尿不湿。而这四五天时间我们用表扬和鼓励的方式,竟然让他主动开口了。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件事是快乐的。
对孩子的所有付出和努力,都及时给予赞扬、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孩子将会更有行动力,也更有自信。
反之,用“哄”的方式,用“逼”的方式,只会让孩子变本加厉、不断挑战大人的底线!!
3,养成好习惯,每一次都要践行
今晚大姐夫一家来做客,吃饭前儿子把一箱子玩具哗啦倒在地上。我知道,很多孩子的“调皮”,不过是为了引起大人的关注。因为每次这么做,大抵结果是大人会“陪自己玩”(帮他收拾烂摊子,一番语言的教育,对孩子来说都是很好玩的事情)。
既然知道这一点,我自然不会纵容。我的处理方式:孩子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不收好玩具不能吃饭。
当所有亲戚、当孩子爷爷奶奶都说,先吃饭再整理玩具吧。当他们看到我的坚定态度,说不要吓坏了孩子。当他们看到孩子不下5次边整理边想逃跑,说算了吧,等下再收。我都不为所动。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孩子奶奶说了句,爸爸帮你一起整理吧!我答应了。结果儿子竟然坐在地上不动了,嘴里说“爸爸整理!”我立时就明白了,这就是在放弃原则,给孩子留余地。
要养成孩子不乱丢、用完东西自己整理的习惯,就必须在每次孩子弄乱东西时都坚持让他自己整理。整理好了再用点赞、语言鼓励的方式让他感受到快乐,一两个星期足以形成习惯动作。
再次强调:一旦确定了原则,那么就必须在每次行动中100%践行。孩子太会钻空子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打折扣的践行,只会让你在和孩子的“斗争”中不断失守。
4,对有危险/损害健康的事情,形成适度恐惧
妻子在厨房洗碗,儿子跟过去等妈妈,可能觉得有些无聊,便四处乱翻东西,不一会儿就闯祸了——他拧开了煤气,幸亏妻子鼻子尖闻到了。
这方面我们达成了高度一致:危险的事情必须让孩子形成适度恐惧,最好碰都不想碰。所以妻子立即打了他的手板,狠狠训斥了他。
儿子的眼泪还在眼眶里转的时候,我抱起了儿子问他,你是不是打开了这个煤气开关?然后啪啪又打了两下手板。
最好的教育机会只在现场,事后再教育不会有任何作用。危险的事情让他害怕,这才是对他最好的保护。包括开水瓶、电插板、攀爬危险的高处……都要用适度恐惧来让他知道规则。
没有任何界限的孩子,也会因为无知无畏,而被规则摧毁。
5,一切都是确定的(不要让孩子猜):好的行为必有鼓励,坏的行为必有批评甚至惩罚
这一条是对前面几点的总结。原则一旦确立,就要坚决执行,而不要让孩子去“猜”大人的反应。
孩子奶奶便是经常被孙子“萌化了”,毫无底线地宠溺、忍让。结果儿子调皮过度了的时候她又会气急败坏。孩子是茫然的——为什么有时候奶奶会生气呢?她不是很喜欢我跟她“开玩笑”吗?
我是个“铁石心肠”的父亲,因为我知道必须“言出法随”,才能让孩子懂得规则。看似严苛,事实上孩子最喜欢、最依赖的人却是我。因为我是「确定」的,不需要猜。只要规避掉一些错误的行为,其余的绝大多数事情都是确定的、快乐的、完成了就有奖赏的。
为什么我决定妻子辞职带孩子?根本原因也在此。孩子奶奶照顾饮食起居当然没问题,但是习惯养成方面毫无建树。而妻子可以理解做一个有原则的、「确定」的家长之重要性,并能够践行。这样做,以后我们才不会后悔!
6,不设限:除了危险的/有严重后果的事情,其他都不设限制,让孩子自由探索
孩子奶奶至今没有教会他吃饭,原因是儿子“把饭洒得遍地都是,太难清理”。
让一个没学习过的孩子一开始就不漏饭粒、不挑食、还要吃得快……怎么可能?反过来,你不让他经历这些错误,又怎么能通向正确呢?
所以我更倾向于让孩子自己尝试新鲜事物,只要没有严重后果的,都让他放肆玩,鼓励他探索。
学会了、变成了重复发生的动作,才需要设置规则。比如在教孩子自己吃饭时,我们会引导孩子先吃一口饭,再吃一口菜,而不是只顾吃菜,米饭不动。
好奇心是孩子最大的驱动力。决不能因为家长嫌麻烦,而束缚了他的热情!
7,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生活自理,独自一个人玩耍的能力
有一种情况也挺头疼:孩子一刻也不能离开父母,什么都要大人指挥,时刻需要陪伴。父母成了孩子的“保姆+保镖”,孩子自己反而长不大;孩子成了父母的“拖油瓶”,家长便无法抽身兼顾长远发展。
所以我们要树立的中长期目标是培养孩子独立。妻子还是要从带孩子的琐碎中解放出来,腾出时间学习思考,经营提升自己。
一方面,吃饭、上厕所,穿衣穿鞋,甚至简单的家务,都要让他掌握并学会独立完成。
另一方面,要培养一些好的习惯和兴趣,比如每天睡觉前孩子如果能自己看书半小时,那么我们也可以多半小时的学习时间了。
PS:孩子自己玩的时候家长切忌多嘴多舌、迎上去“帮忙”。这样的后果就是让孩子失去独立性。
8,提供更多训练、成长的机会:不要安于现状
家长要开动脑筋、多种途径学习,主动寻找各种新的、有趣的任务给孩子。
孩子奶奶每次抱他累的腰酸背痛。而我们会用“赛跑”的游戏让孩子在与我们的追逐中完成路程,乐此不疲。
如果家长安于现状,孩子就多了一个坏习惯,少了一份快乐成长的机会。
必须要有一颗顽童般的心,善于把枯燥的任务变成有趣的游戏。让孩子得到训练、变得强韧有力,而不是在温室里长大,娇弱无比。
9,在各方面形成积极快乐的条件性情绪反应:快乐成长
在孩子的任何一种努力付出上,坚持「及时鼓励」较长的一段时间,都会帮助孩子形成“快乐的条件性情绪反应”。这是对上文的理论性总结。
巴普洛夫做过实验,每次喂狗时摇铃铛,一段时间后只摇铃而没有食物,小狗同样会大量分泌唾液、摇尾巴、特别高兴。对于人类而言,类似的反应也是易于形成并巩固下来的。
我希望每次孩子从小运动、读书、讲礼貌、自己劳动、学习新东西、努力克服困难时,都是快乐的。这样长大之后,他才能够在社会中收获快乐,而不是被现实击垮,认为世界的真相就是痛苦。
哪怕孩子犯错,批评之后,也要有一个happy endding,用一个大大的拥抱作为结束,告诉孩子我们爱他,只要错误改正了就是好孩子。
10,别让孩子迷茫:让他任何时候都清晰地知道下一步行动是什么!!
为什么大人想安静下来做事,孩子偏偏要调皮捣蛋,无恶不作?——因为他不知道该做什么啊!捣乱只是为了引起大人的关注,让爸妈陪陪他!
为什么让孩子停下手上的事情去洗手、去吃饭、去睡觉,孩子总是十分抗拒,拖延?——因为他的感受并不好:你为什么要打断我手上的事情!你为什么要强迫我去做别的!
今天早上喂完面条,我和孩子妈才开始吃,于是我告诉儿子自己看绘本,一会儿我们吃完了才能陪他。于是他专注的看书,一点也没打扰我们。
起床时儿子不愿意穿衣服,我说:“来,我们穿好衣服,然后就可以穿鞋子下去啦!”起来后我又说:“和爸爸一起洗脸吧,干干净净的,洗完就可以吃面啦!!”
经常告知孩子下一步行动是什么,他会更有行动力,因为这些过程就像玩游戏一般一环扣一环。对于家长也是一样,时刻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才不会陷入茫然,被琐事缠身、浪费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