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祭祖节

作者: 西山晚霞 | 来源:发表于2018-08-22 00:31 被阅读22次

       

化包烧纸钱

          中元家祭七月半,

          片片纸钱遂心愿,

          阴阳两界情相依,

          天地人间皆平安!

      在我国南方一带民间,每年七月初到七月半间的这一段时间,称为“七月半”,“接老辈子”的祭祖节,即有关文献记载中的“中元节”,有的地方称“鬼节”。

        我们地处西南渝东开州区,除了过年,就是“七月半”最大了,特别是在乡下农村,节日的气氛就更为浓郁,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备丰盛的食材办酒席,恭恭敬敬接已故的长辈回家吃饭,“封包”,祭奠,然后“烧包”燃纸钱。

        我记得我还很小的时候,对“七月半”的印象,那时候我们家在水田乡长泉村校,地处农村,感觉乡下对这个节很重视,氛围浓,且规矩挺多,“接老辈子”是很庄重严肃的事,一般都是家中威望最高的人主持操办,置办一顿丰盛的饭菜,不能添客,嫁出去的女不能参加等,我们家入乡随俗,同样也过“七月半”这个节,当年人小不知其意义,只是高兴要吃一顿好的。

      那时间我们家都是由父亲主持这事,“写包”,要写好祭奠已故的祖宗的姓名,“封包”,把纸钱像信封一样规范地一封封地封好,“烧包”是祭祖的最后一道程序,火化纸钱,凡参加祭奠的人,都要依次作揖。父亲做这些事时都很细致虔诚,还记得他在做这些事时,表情特别严'肃,口中似乎还念念有词,后来才知道,父亲在做事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祭奠,充满对老辈子深情的怀念。

        父亲2005年因病去世后,母亲就一直接着主持“七月半”“家祭”活动,后来在城里住了,我们不觉得祭祖活动是农村的专属节日,因为有意义,所以传承,“七月半”我们在城里也照样过下去!

        今年“七月半”到了,我们一大家子都各在一方,母亲随小妹在苏马荡歇凉,老还惦记着这事,还提前回家“接老辈子”,对于这件事我想起就很内疚,母亲八十多了还在操心这些事,我作为长子早就应该做这些事了,我们应该把这种“前传后教”的有益的传统活动,坚持传承下去,不管我们生活在什么地方,家乡异乡,只要我们心中有家的情节,乡的愁绪,不忘祖宗,感恩祖宗,记得祭奠,也就心到神知了!

      国有国祭,家有家祭,一个好的文化传统,诞生一个好的民族。我们试想,一个连自己的家都不热爱的人,焉能爱国乎?

“七月半”祭祖节

相关文章

  • 中元节:既念过去,亦望山川

    中元节由来: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因为七月半祭祖习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间的祭祖节,而非“鬼节”...

  • 中元之情

    (一) 中元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即七月半祭祖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

  • 中元节

    中元节,又称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斋孤、地官节。 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

  • 今日/中元节

    今日,中元节。 中元节,中国传统节日,别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 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

  • “七月半”祭祖忙

    “七月半”祭祖忙 ■张云梅 “七月半”是我家乡的叫法,即中元节,也有人称为“鬼...

  • 中元节:为天堂的亲人点一盏心灯。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 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

  • 今天中元节

    中元节:又叫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是中国一大传统节日。 民间俗称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产生...

  • 今夕何夕

    今天是中元节 中元节,即七月半祭祖节,又称鬼节、地官节,日期为夏历七月十五,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

  • 中元节

    看了下日历今天是中元节,中元节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五、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 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

  • 中元节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五、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38][1]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

网友评论

  • 辽东沈氏:说的很有道理!
    西山晚霞:@吉我善来 谢谢你理解!“前传后教”是中国好的传统! 好的东西不能丢!
    辽东沈氏:@西山晚霞 我也是传统之人。我反对把传统与新生事物对立起来。
    西山晚霞:@吉我善来 谢谢你理解!“前传后教”是中国好的传统!

本文标题:“七月半”祭祖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ccs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