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相信着一句话,如今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这句话出自电影《卡萨布兰卡》,我也相信着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岁月无声,雁过留痕,我们的每段过去都会在我们内心沉淀,组成了今天的我们。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都会在你的生命中留下痕迹,深深影响着你当下的每个决定。就像每一次徒步之后,我都会把这徒步路上遇到的困境,想法,表达出来,也成了我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读过的书,常常会影响我所做的选择,改变着当下的轨迹,而爱过的人,让我更加理解生命和生活。
想起之前和朋友了解过读过对我们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用苏轼的话做了个表述,腹有诗书气自华,或者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是,人丑就要多读书。像我这种长得丑的,也就只能通过读书来修炼气质之美了。可能我们会觉得读过的书终究会成为过眼云烟,我们未必都会记得书中所写的内容,但是我相信它们都会潜藏在我们的气质里,我们的谈吐中,我们总会不经意的就流露在生活和文字中。就像最近在看奇葩说的一些选手辩论时,他们引经据典,满腹经纶,十分精彩。我们的气质从来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的积累,最后量变产生质变。
读书,真的可以改变人生吗?
而读书对我们气质的感染是潜移默化的,通过读书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可以在读书中提升我们的认知,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观念,最终改变我们的人生。或许很多时候,读书并不能直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想要的结果,不读书也照样可以过的自由自在。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本能的去更简单的方式,更快的路径,更直接的实现方式,往往是不可持续的。就像我们在职场上去追求更高的工资,而这个工资的背后是你能力的匹配,你在这个岗位创造的价值是要超过这个岗位本能的,是因为我们能力提升了,所以带来的附加效果是我们可见的薪资提高了。
而读书在这一点上也是一样。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是因为当我们阅读时,我们会带着旧有的观念去阅读,有些书会让我们刚刚平淡无奇,与我们旧有的世界观一致, 有些人则会让我们刷新了世界观,比如之前尤瓦尔·赫拉利的简史三部曲。知识给我们力量,是因为他们转化成了内心的东西,甚至成为我们潜意识里面的东西。让我们在每一个选择的时候,看到更多角度的思考,影响我们当下的那个选择。就像你读心理学,你可以更加了解自己,洞悉当下的那个处理,如何与自己相处。读历史和物理学的书籍,可以让你在更宏观的角度上去思考人类这个物种,明白了人类的渺小,也就会觉得人生其实没什么过不去的坎。
如果把人的这一生当作一场游戏,我们体验这个过程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而读书就像给我们的人生开了副本,我们在书本中看到别人的人生是如何面对困难的,可以看到这个世界的非我视角的更多侧面,可以感受到广袤星球的不同文化,在了解世界的过程中,更是了解我们自身。当我们看到的活法多了,也就越清楚自己想要的人生是怎么样的。
你好像读过很多书?
每一个时代从来都不缺少读书的人,对未知的探索,对知识的获取,来自我们人类内心对确定感的追求。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对知识的获取显得更加的焦急,我们越来越难静下来心来去好好阅读一本书。很多的听书产品,像得到的每天听本书,樊登读书等等,有人去帮我们做解读版本的,让我们可以很容易的获取到书本的精华,对于时间成本越来越高的现代人无疑就像一幅解药,解决我们的知识焦虑。当我们吹捧着每年几百本书时,我们扪心自问,有多少书是我们真正静下心来自己去阅读的呢。
别人解读的终究是他人的,非我们自身。就像书籍本身也是作者对问题的研究,对问题的看法,同样的问题,我关心的永远都是你怎么想。什么才是我们真正的想法。不管是我们阅读,还是听别人解读,都只是一个感知的过程,即我们只是知道知识。可能我们在一开始获取新知的过程中会感觉自己受益匪浅,可是时间一长,并没有发现我们的认知有所提高。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把感知转化成认知,我们就还是停留在原地。未经过省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同样,未经过思考的知识也不是知识。没有人可以代替你去努力,也没有人可以代替你去思考。你花钱所得的东西终究都不是你自己的。
当我们在获取一个新知识时,我们应该学会追本溯源,去看这个知识刚产生的模样,去看他因什么而生,他们的应用边界在哪里。然后我们对比的想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经过这样多层的思考,我们才能把知识做一个转化。简单来说就是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出来,然后再输出,通过写作或演讲等的方式,把原本是我们脑子里的东西表达出来,会让我们看清楚我们对这个知识的理解。把知识转化为行为,在现实中落地,才是真正的知识。
要记得,阅读并不是我们的目的,这样我们就不会纠结每年读几本书,阅读最终的目的是来指导我们的行为,改变我们的认知思维,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阅读时,一定要搭建起这样的闭环,立刻行动,快速试错,获取反馈,迭代完善。不断在这个闭环上去自我迭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