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规定了学生学什么、学多少、学到什么程度,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中心环节。抓课程教学就是抓价值导向和育人质量。
课程教学改革不能只是就课程谈课程、就教学谈教学,而要求跳出课程看课程,跳出教学看教学,能够用明天的视角思考今天的课程,在全局的视野中谋划局部的教学,把课程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与人的终身发展联系起来。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教学不能仅仅把知识作为一种符号存在和确定性的结果看待,试图通过解题训练、灌输等方式达到“堂堂清”的目的,而要求将书本知识还原到生活、生产的现场,让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从中感悟学科内在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促进知识向素养的转化。所以,课程教学必须从学以致用走向用以致学,帮助学生不仅会解题,更重要的是会解决问题;从过度关注学习结果转向过程与结果并重,帮助学生实现真实的学习;从注重方法技能的习得到注重学习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核心素养本身就是人身上具备的可以真实而持续地表现出来、行动出来的素质,它的形成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的过程,没有行动、创造、体验、感悟,只有记忆、背诵、理解、思维,根本无法形成核心素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书本的知识与学生的身心有机融为一体,外在的知识才能变成学生内在的能力和品格。学科实践因此成为各学科课程实施和教学活动的关键词和中心词,为此各课标在教学建议和教学提示中大量增加了实践活动的要求,如观察、考察、实验、调研、操作、设计、策划、制作、观赏、阅读、创作、创造等。
某种意义上,落实课标就是把学科实践真正落在实处。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用数学的方式学习数学,用科学的方式学习科学,用体育的方式学习体育。语文课要是没有阅读、数学课要是没有思维、科学课要是没有实验、体育课要是没有锻炼,那么各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就会丧失。比如,数学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就表现为“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语言”,数学学科实践活动就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素养导向的教学,在教什么学什么问题上,需要教师跳出学科逻辑和知识点罗列的窠臼,增强知识学习与学生实际生活以及知识整体结构的内在联系,注重学生所学内容的“结构”“联系”和“迁移”;在怎么教怎么学问题上,从单向知识传输走向学科典型性的、真实的探究,为学生创设如“经历”“体验”“情境对话”“问题解决”“社会交往”等学习任务,创造从知识符号化机械学习到知识意义性理解学习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在做、用、创中解决真实问题,习得核心素养。
当然,知识是育人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学科育人的本质就是知识传递与智慧启迪中渗透“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各学科都要以知识为中介来实现这个目标。学科知识是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的结晶,学科教学通过把已有的学科知识与相应的实践(或模拟实践,或虚拟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相应的实践,或以“同化”的方式丰富、发展已有知识结构,或以“顺应”的方式扩大、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在获得认知性素养(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与低阶思维、高阶思维等学科能力)的同时,获得精神性素养(包括情感体验、价值观念、理想信仰、道德伦理等)。
比如,语文学科,引导 学生 选读 并 研 习中国古代经典 作品,提 高审 美 品位,把握 思想内涵,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思维特点, 理 解 知 荣明耻 、 见 贤 思 齐 、 自强不 息 、 和 而 不同、 美美与共、 文以载 道 、 以文化人、 俭约 自守等人文精神, 认 识中国文学、 文化以及传统思维 方 式对 世 界 的 影响 ;引导 学生 积 累 、 梳 理、 探 究 富 有文化意 蕴 的 语 言 材 料 , 在表达与 交流 过程中有意 识 地 引 用 古典 诗 文和文化 典 籍 , 自 觉 体现国家通 用语 言 文 字 表达 方 式的特点, 提升 自 身 的文化 品位,初步 形成文化自 觉 的意 识 等。
反观以往“知识课堂”的弊端,教学中之所以会呈现“低层化”倾向,主要在于其仅停滞在只“教”学生一些基本的知识、常识性知识,而没有教知识所蕴含的智慧、思想与精神。
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结合进行“思”,更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做”,并通过引导学生“做”对自我、社会、人类有意义的事情,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社会性、精神性的人,成为一个超越个人利益、物质利益的“类的存在物”,体现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本质的人,即实现“立德树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9283505/558c7ab48a5f5aab.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9283505/9e27e154e2369fe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