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
【AI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向性问题的研究

【AI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向性问题的研究

作者: 地球折叠 | 来源:发表于2017-11-26 14:24 被阅读0次

    前言

    意向性问题在现象学哲学和分析哲学中所具有的独特地位以及两大思潮对于意向性理论研究各自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但是,从这些分析中我们也不难看出,现象学和分析哲学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或者说不足之处就是,把意向性心智仅仅作为一种脱离人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的纯粹心理现象来考察,无论是从意识与意向性相互交叉重叠的关系上,从语言的意义与意向性的关系上,还是从意向性内在地活动与对象的关系上,在一定程度上都忽略了意向性心智首先是作为社会关系存在的人的心理状态和特征这样一个事实;忽略了人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以及人与人的交往对意向性心智的作用;忽略了人的实践活动对意向性心智的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同时在意向性心智究竟如何同外界相关联的问题上也还没有找到明确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真正揭示意向性同对象之间关系的本质。

    理论准备

    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立足于把人看作自然的存在物、社会的存在物、实践活动的存在物和意识的存在物这样完整意义上的人,因而对意向性问题的理解也就能超越西方传统哲学和当代西方哲学的局限,所以它不仅避免了西方哲学在意向性问题上的褊狭,而且由于它把意向性心智现象作为同一只、语言、行为、实践交往和社会关系相互联系的整体来考察,因此,它以整体把握的综合性和普遍联系的超前性比西方哲学更为深刻地解答了与意向性相关的意识、意义及其与对象的关系等问题,从而为我们认识意向性的本质提供了一条极具价值的途径。所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理解意向性问题,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马克思主义的意向性思想

    尽管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没有像西方哲学家那样就意向性问题进行专门的讨论,有关意向性问题的阐述往往是与意识问题、语言问题等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我们仍然能找到许多涉及意向性的表述,由此,我们能大致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向性问题的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

    第一,欲望和需要这样的意向性心智是人区别与动物的标志之一,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

    第二,从实践活动出发揭示了意向性心智的两种指向性:对象意识指向外部世界和自我意识指向内部世界。在马克思看来,“自我意识的外化就是设定物性”。这里,意识的外化就是一种意识对外部世界的指向性。而“意识的对象无非就是自我意识”则揭示了自我意识的对内指向性。

    第三,肯定了实践本身即是意向性活动,马克思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意味着实践本身是一种意向性的指向活动,同时肯定了意向性实践的创造性功能和能动作用。

    第四,揭示了意向性心智活动是在其他心智活动的背景下起作用的。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愿望这样的意向性心智以及相关的心理活动做过精辟的分析:“愿望是由激情或思虑来决定的。而直接决定激情或思虑的杠杆是各式各样的。有的可能是外界的事物,有的可能是精神方面的动机,如功名心、‘对真理和正义的热忱’、个人的憎恶,或者甚至是公众纯粹个人的怪想。”

    第五,揭示了语言与意向性的密切关系。“‘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

    第六,规定了意向性意识的社会属性。“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当然,意识起初只是对直接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之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这就是说,对于人来说,包括意向性心智在内的意识只能是在人所属的社会中存在的意识,离开了社会前提,意识就不能成其为人的意识。

    第七,揭示了意向性指向对象的特殊性。“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现实地想象:它是和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某种东西;它不能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就能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这就是说,一方面,意向性具有实践性的意指性,即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也就是说实践的意向性指向都是指向现实存在的对象的;另一方面,意向性又具有超越实践指向现实对象的特征,即它还可以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这时候指向的对象即可能是现实地对象,也可能不是现实的对象。

    第八,揭示了意向性心理活动在作为人的个人行动和社会行动中的定向作用和动力作用。恩格斯指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饥饿而开始,并且同样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饱足而停止。”这就是说,生理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等等需要激活了人追求和获得满足需要的对象的意识,而与这种对象意识相伴随的就是人的意向性心智,比如欲望、意图、打算、渴望等鞥,满足需要首先要求心智有意识地指向能满足需要的对象,进而通过实践活动来达到满足需要的目的。因此,在这里,意向性心智就构成了一种促使人们行动或实践的“驱动程序”。

    上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向性的思想,构成了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出发探讨意向性问题的基本原则、问题域和前提条件。

    刘景钊《意向性:心智关指世界的能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7月第1版 P.59~6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AI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向性问题的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cun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