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两天,至少有十家纸媒将会停刊,其中包括辽沈地区最受欢迎的《华商晨报》、北京的《法制晚报》、人民公安报旗下的《消防周刊》、《黑龙江晨报》、《北京晨报》、《今晨6点》、《赣州晚报》、《郴州新报》、《新商报》、《亳州新报》、《新知讯报》、《春城地铁报》等。
imageimage
image
image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纸媒消失的如此之快,甚至说我小时最喜欢看的报纸、杂志,都将消失在人群之中,这实在让我觉得这个冬天变得异常寒冷。
小时,我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把所有报刊、杂志买到家中。我从家到小学之间的距离有 40 分钟左右,中间有一个地方就是报亭。当时我最喜欢看的就是华商晨报和意林。
每天早晨,我都要到这个报亭,购买当天最新的《华商晨报》,查看及时的消息。自从部分杂志,比如意林、故事会等,都出现了半年合订本之后,在读书计划中就有了新的一项任务—— 利用几天时间读半年合订本杂志。
image靠着暖气,读着报刊,在寒冷的冬天中,我从书里得到了一丝温暖,这是我经历九年义务教育中所谓的读书时光之一。
自互联网、移动 App 诞生起,获取消息的来源变得非常多,RSS、门户、国外科技媒体、知乎、微博、微信订阅号等。
实话,我已经很久没有买过报纸了。
我记得在深圳工作的时候,每个工作日早晨,深圳地铁都会发地铁报刊,当你看完,就会有大妈上车厢来收走,简单,有效的将都市报纸进行发放、处理。
但是这种报刊内容并没有什么价值性。
最近几年,意林、青年文摘、读者的公众号,变成了我每天阅读的最佳来源,但是质量远不如当年。这一转变,让下楼到报亭买报刊杂志这事,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image其实,我不想购买报纸的原因,除了获取消息变多之外,最主要是报纸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少,内容质量逐步下降,很多版面都变成了纯广告,纸媒都开始拿广告生钱,无法在版面看到有价值的内容,让读者没有办法满意,也让很多重大报道,在商业逻辑面前,变得如此卑微。
随着纸媒经营状况依旧糟糕,各家单位已经不再对外公布具体经营数据,开源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只能是继续压缩成本支出,比如减少出版版数、缩减发行量和大幅度裁员。版面里面的广告,包括做旅游,卖海参,搞大集,各种品牌广告,理财总评榜、融媒体转型尝试……曾有过意气风发的高光时刻,沦落如此。
在内容与广告(商业逻辑)之间的平衡,变得异常艰难,很多家纸媒主编都将广告变成生存之道,如不这样做,何以生存?
这也是很多所谓新媒体公司所遇到的困境。
小的媒体公司,靠商业、广告接单赚钱,稍微大体量一点的创业媒体公司,靠写商业广告,接所谓的“保护费”来盈利,然后将融资变成利益驱动力,不断蹭流量、转化广告商务费用等,而上了新三板、港交所的科技(媒体)公司,也将媒体业务变成“爱好”,实实在在做核心内容的人,都已经出来做自媒体了,哪有所谓的好纸媒。
说回纸媒,在断崖式下滑后,内容质量无法保证,屡次进行断腕式的自我革新、屡战屡败。内容是王道?还是让位给生存更重要?这始终成为很多纸媒存在的价值问题。
纵使千般算计万种寄托,新时代物种仍旧呼之欲出。摆在他们的面前,没有退路,或许只能断臂。
2018 年 1 月 1 日,在开年第一天的微信公众号里,华商晨报社长、总编辑刘庆为刚好迎来第十八个年头的晨报命题和打气:
《十八岁刚刚好》。“技术进步终是汤汤之水,不可逆转,只有顺应和学会应用方为正途。”
在华商晨报第十八年结束的时候,顺应时代浪潮,终结报刊计划。
今年,纸媒变得异常艰难,断臂改革变成了一项不得不现在要做的任务,即使是新京报、新华社、人民日报、东方早报、第一财经周刊,都无一幸免。要么转成新媒体业务(新京报、澎湃新闻),要么变成 UGC、PGC 平台(人民号、新华号等)、缩紧业务进行改革。
image科技正在改变这个时代,金主无法将商业资金其变成慈善,而开往这些纸媒前进的列车,变成了时代追随者,也是蹭热点中的一员。
或许,正如评论尸说的那样:
“互联网没有改变世界,而互联网正在被世界所改变。”
未来已来,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即使每早下楼到报亭,我也无法再买《华商晨报》。
也不会有很长时间用来听直播 FM,电视。
躺在床上,点开手机通知,这种获取消息的方式将成为你的唯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