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前两句是什么意思?
循环反复是“道”的运作方式(反者道之动),而在无形中对万物施加影响是“道”的特性(弱者道之用)。
这是在阐述“道”的特质和运行状态。

从这里看,后两句好像和前两句没有联系,为什么会在一起阐述呢?
老子的话说得玄玄乎乎,我们该如何简单明白地理顺呢?
“道”与“德”,实际上是“道”与“得”,而“得到”就是“得道”。我得到了,就是我拥有了。我拥有了什么?拥有了对“道”的理解。
《道德经》重在讲叙“道”与“德(得)”之间的关系,并以深层哲理来规劝天下统治者处理好万物、万民的关系——对宇宙的起源“道”的研究,其实是天下之策的副产品。
当然,这个副产品过于高级,最终已经让人们淡忘了老子写经的主要目的,并且成为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源流,也成为道教的思想根源。

《道德经》开篇即表明了“道”这个东西,实际上是虽然存在却不可捉摸的,它本来也不叫“道”,只是老子为了指代而强行命名,而一旦命名了,其实指代的这个东西就不是“道”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第一章
那么指代的这个行为是什么呢?就是“得”,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德”。万物初始是“道”的状态,一旦被我们认识、认知,它就是“德”的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