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杂谈:有与无

作者: 北池鱼 | 来源:发表于2017-08-19 09:26 被阅读1272次
    老子像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

    这句话不好理解,“天下万物生于有。”“有”是什么?一般的解释是天地;“无”是什么?那只能是道。天下万物生于有形体的天地,有形体的天地又产生于无形体的道。

    这样的解释与《道德经》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相吻合。但是如果老子是这个意思,为什么不直接说,“道,天地之始,天地,万物之母”。简单明了,一目了然,为什么弄出个无名、有名,搞得我们头晕脑胀。

    而且,这样的解释,与后文产生矛盾,后文谈到:“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两者,指无名与有名。无名与有名“同出”,从哪里“同出”?只能“同出”于道。可是前文说,无名是天地的开始,有名是万物的母亲,如果“无名”指天地,“有名”指万物,天地产生万物,那么,万物与道之间隔了一层天地,又怎么能说“两者同出”呢?而且“同出而异名”,有二者一样,名称不同的意思。所以,这样的解释,道与有名、无名的关系,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竟是矛盾百出,无法圆说。

    而且,《道德经》第二章说,“有无相生”,有无是相对待而产生的,并无主次之区别。第十一章又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器物能为人所利用,实乃有无的共同作用,就如打水,没有桶提不上水来,没有桶的空虚之处也无处存水,有形之桶是“有”,桶内空间是“无”,有无不可分,才使有桶之用。

    长沙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的出土解决了这个问题,帛书本中第一章无名、有名的文字为:“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世传本是“无名,天地之始”,帛书本中“万物”如何变成世传本中的“天地”,始于何时,始于何人,难以考究,但这一改,致使两千年来学者各执一词,争议不断,不知打了多少笔墨官司。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样子就容易理解了,“夫名者,所以相别尔。”(《春秋谷梁传》)所以这个“名”是区别、区分的意思,无名、有名,就是无分别、有分别。名,反映了人对万物的认识能力,在人类生存的起始状态,人对世界缺乏认知,仅是凭本能生活,还不能有效的对万物加以区分,也就没有足够的智识去改造、利用自然之物。“无名,万物之始也”,反映的是这样的生存状态。万物对于人类而言,只是混沌一片,人类与禽兽也没有什么区别,渴了饮水,饿了摘野果,至于为什么此处有水,彼处无水,此树之果可食,彼树之果不可食,缺乏认识。随着人类生活经验的积累,智识开始成长,开始明白了低洼之处,草类繁茂之处有水,并学会了打井取水,开始明白了树木成长的规律,知道选择果木进行种植,人类开始进入了文明时代。“有名,万物之母”,实际上讲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生存状态,人类已经具备了分辨万物,加以利用的能力。

    所以,无名、有名的对象,皆是同一个世界,才有“二者同出而异名”之谓。但是,人一旦有了智识,智识的无限发展会导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所以,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无欲者,以无智识的心态来观察世界,世界是如此美妙和谐,生生不息;以有智识的心态来观察万物,万物皆有其局限。老子主张返本归根,对于我们现代人的启示在于,在纷繁芜杂的现实社会生活中,要记得常回本源,那个本源之处,才是宁静、淡泊、清虚、充实、安祥的地方。

    把有名、无名搞清楚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就容易理解了,这绝不是说天下万物生于有形体的一个“有”,“有”又生于无形体的一个“无”。而是说,天下万物在有无之间才能显示它的妙趣。如果一味强调有,会限于对万物的执着,而生贪痴妄想,如果一味强调无,会使人生陷于虚无空寂,如同砖木瓦石。

    帛书《老子》

    事实上,帛书本中此句为“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而不是“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学者考证认为,可能在传抄在过程中误增了“有”字。这样的例子在《道德经》中亦有,比如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学者认为,应是“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第十六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应是,“知常容,乃公,乃王,乃天,乃道,乃久,没身不殆。”也有学者认为,原文应是“天下万物生于有,又生于无”。在古文中,“又”与“有”相通,故误写为“有”。

    第四十章全文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又生于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意谓道的运行规律是循环反复,周游不虚,而且是渐进发生的。“自然界不会跳跃”,量变才会导致质变,这大概是“弱者,道之用”的一个注解。那么,这一句与“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有什么内在联系?

    愚意以为,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有在“有无”之间转换的含义。前文讲道的运行规律是循环反复,那么,万物的生灭也应遵循这个规律,无中生有,有又归无,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反映了生生不息的意蕴。

    另一方面,“弱者,道之用”,道的作用是柔弱的,渐进的,无中生有,有又归无也不是忽然发生。道是整全,它是万物的集合,“道不离物,物不离道。道外无物,物外无道”,万物就在这个集合体中,不断生灭转换。这个转换是充满柔情蜜意的,我们当可在这段转换的时间段,应物自然,活出生命的快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执意1:人类之初生只知生理需求,求以养命,生存艰难因而聚集成群,大家好自己才能好的意识自是必然。可随着时光的流逝,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人的潜能也被激发出来,生存环境越来越好,生存物资也日益渐丰,可人的劣根性也随之显现,私欲有了存在的条件。占有是满足私欲的途经。而争斗是实现占有的手段。如果说无私的世界让人抱团取暖得以生存下来的话,那么私欲泛滥的世界燃起的战火却一定会使人走向灭亡。无私使人生,生而世有人。有私使人亡,亡而世间空。是以,无既是有,有既是无。
        北池鱼:@12gyl 人初无知,进而有知,有知起分别心,分别心起善恶观念,斗争就开始了。所以,老子较人去智。
      • 天高云海:刀,就完了!是人,对吗!

        刀是物,人是道。
        北池鱼: @天高云海 ?
      • 0d22b43e50cf:道不离物,物不离道。道外无物,物外无道。万物之灵的人类,能理解道吗
        北池鱼: @零点_a907 大概世界上没几个能理解,曲高和寡,本来就如此吧,
      • 东非虎:您说万物在道这个集合体中循环往复,是充满柔情蜜意的。本人愚钝,不解。既然天地不仁视万物如刍狗。那么道也就没有情感和仁慈,只是自然循环的机制。毛主席诗词里有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但是天无情,所以才不会天荒地老。∩_∩
      • 天高云海:贴过来的。
        北池鱼: @天高云海 ?
      • 可道非道:“道不离物,物不离道。道外无物,物外无道”,既然道不离物,那么,道是如此产生万物的呢?
        北池鱼: @可道非道 偶然也是必然。
        可道非道:自然流衍?就象是把各种液体混和在一块,自然而然产生了新的东西?那么,这个东西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北池鱼: @可道非道 万物的产生有两种理论。一是创造论,二是流衍论。道家宇宙生成模式是第二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自然而然流衍出来了。
      • WUREN_刘徵:老子的种族是人,那么以人的视角来观察解释有名和无名的关系,我认为有名是知,无名是未知,有名和无名同时存在,这个存在被人强行命名为道,同时有和无有又有一个别的理解方式,一种是可感知,一种是可理解,这两种不同也是同样的(抱歉,我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加以描述,)概念,也是玄的一种性质,也同样不全面(至少现在的我无法看的全面)唔,引用楼上的说,就是物质和思维。但是它却包括却不限于这些,还有楼上的说思维永生如果在一方面来说是存在的,这种存在是依靠记忆存在通过感知传播,例如你喝水想某某,别人看你喝水也像某某,这种感觉是依靠记忆感知而存在的永生,或许这种可以被写到人的基因里面,以至于我们不知道,却对他很熟悉,而在自己无法感知的情况下去进行记忆,模仿(抱歉,说的前言不搭后语,这种理解,我无法还是无法用文字来描述)
        北池鱼: @WUREN_刘徵 你说的给我很大启发。西方把物质与思维割裂,才有谁居第一的问题。但对于人来说,如果没有思维,如何感知物质的存在,如果没有物质,思维感知的对象是谁。二者本不可分,也不存在主次问题。唯物主义常说,物质是脱离思维而存在的,可是,这样的存在谁知道他存不存在。只有人类的思维感知他的存在,他才可以真的存在。
      • AB774卢卢: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个名与我们人类这个物种的出现是不是有关系?那也就是说天地之始是没有人的,但有些物,但因为没有人这个物种出现万物都是无名的,名其实就是一个标签,便于人去分辩的标签,后来有了人才天有天名地有地名,万物随着人的任知从无名到有名,而人也不可能知宇宙中所有物之名,人也可以从无到有地创造物品,但创造又是无限制的。现在争论科学决定意识,我认为站不住脚,如果这个理论是不可质疑,那么科学有来自于什么呢,自然来自于人的意识,反过来还是人的意识决定了科学。这样,人才是最值重视的核心。于是老子哲学还是从人本角度去思考的。
        北池鱼: @d5ac56bca774卢卢 你的思考越来越有深度了。👍
        我个人也是这么看,离开人的意识,世界等于不存在。不是不存在,而是谁意识到他的存在呢?其实唯物、唯心的争论毫无必要,他们不过是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而已。
      • 千红一绿:有无是共生关系,并没有先后之分,也没有所谓的无中生有。无如果意指“道”的话,引用水桶是空的所以可以装水的例子来解释,这里“无”不就不是指“道”了吗?
        “道”应该指万物存在之规律,“有”指的是物质,物质包含万物的规律,两者是共生关系。就如活人和心脏一样。
        北池鱼: @千红一绿 没有思想,物质是如何表现呢?
        千红一绿: @赵大山 思想以物质为基础,是物质的表现
        北池鱼: @千红一绿 是的,无并不是指道。你所说“有”指的是物质,我在思考,思想是不是“有”呢?
      • a377e4a8d9b6:太极
        北池鱼: @淡墨心香 👍
        a377e4a8d9b6:@淡墨心香 无有入于无间
        北池鱼: @淡墨心香 ?
      • ec5ee374a385:为什么不去开公众号呢
        北池鱼: @陈晨_6049 没时间啊。
      • 予恩:受教了👍👍👍
        龙辰1314: @予恩 说得好
        北池鱼: @予恩 ☕🍉
      • 东非虎:受教了。原来“无名”是这个意思。👍
        东非虎: @赵大山 很多不同种解释,有的时候莫衷一是。
        东非虎: @赵大山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里的名会不会是形容描述的意思?结合道可道,后面那一个道字。
        北池鱼: @东非虎 个人浅见,未必符合原意。😊

      本文标题:《道德经》杂谈:有与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bzz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