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大秦帝国取消了封建制,完全郡县制,二世灭亡。西楚霸王采取了封建制,也很快灭亡了。中央弱,封建割据自然不听中央号令。但是中央强,没有强大的官僚系统,也很难控制地方。
那么汉兴以来的诸侯王经历如何?
1

太史公说:殷以前的事情太久远了。周封爵有五等:公、侯、伯、子、男。封伯禽和康叔在鲁国(在公元前256年灭亡)和卫国(公元前209年被秦国所灭),地方四百里,这是亲亲之义。
儒家说仁,由近及远,亲其所当亲。近悦远来,一圈一圈又一圈,逐步扩大文化辐射范围,辐射不到的地方,蛮夷戎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但如此以来也很难理解不同文化下的行为逻辑。这是中华文明的底色,也可以说是人类亲疏的底色。亚里士多德对亚历山大说像主人那样对待东方人。而亚历山大超越了文化或者文明的界限,正如北魏跨越胡汉。
周封建太公在齐国,兼有五侯地,因为太公的付出。武王、成王、康王期间封建了数百诸侯,同姓的有55个,地方多的不过百里,少的三十里,这些诸侯形成王室的拱卫。管叔、蔡叔、康叔、曹、郑,有的地盘扩大,有的减损。
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管叔和蔡叔等人不服,就和纣王的儿子武庚一起叛乱,事败被杀,武王的另一个弟弟蔡叔则被放逐。曹国后来被灭。郑国先是被周宣王封在今天陕西华县东,周幽王时期,郑桓公眼见周王室不行了,就东迁到洛河东,之后郑武公建都新郑。
周厉王和周幽王之后,王室缺位,诸侯霸主兴起,天子弱小,不能匡正。不是因为周王德行不纯,形势比人强啊!
2
大汉兴起,序二等。

高祖末年,非刘氏而封王的,没有大功劳而封侯的,刘邦号召天下共诛之。
当时分封的情况见上图。
高祖子弟同姓封王的有九国,只有长沙王吴芮属于异姓王,功臣封侯的有一百多人。
从雁门、太原以东到辽阳是燕国、代国。恒山以南,太行山左转,过黄河和济河,东阿、甄城县以东到渤海是齐国和赵国。
从陈县,也就是今天河南淮阳以西,南到九嶷山,东带长江、淮河、瀔水、泗水一直到会稽山,是梁国、楚国、淮南国、长沙国。
以上国家跟胡人、越人接壤。一北一南,拱卫帝国。
从内地北到太行山以东都是诸侯的地盘,大的五六个郡,城池数十座,设置百官宫观,超越天子。
汉独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从江陵以西到蜀郡,北边从云中郡到陇西郡,加上内史,一共十五个郡,而公主和列侯都在这十五个郡中有食邑。
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格局呢?因为天下初定,同姓的骨肉少,所以广泛地使庶子们强大起来,以镇抚四海,保卫天子。
刘邦所以能拿下天下,没有其他诸侯的帮助是不可能的,这些诸侯跟他就类似于合伙人的关系。大汉兴起,没有强大的官僚系统,也很难建立统治这么大疆域的能力,一里一外,封建诸侯也就必选项。刘邦也从洛阳定都长安,四塞之地,哪怕将来诸侯谋反,也能占据地利。
3
汉安定天下百年,亲属之间日益疏远,诸侯有的骄奢,习惯听从佞臣的计谋,大行淫乱,严重的谋反叛逆,轻微一点的,触犯法律,危及自己的生命,身死国亡。
天子观察上古,然后加赐恩惠,使得诸侯得以施恩惠于子弟,分封给他们国邑。
这就是众建诸侯少其力。本来是一家的,有几个孩子就分开地盘,各分给孩子,这样每个人的地盘就越来越少,跟中央对抗的能力就越来越弱。
于是齐国被一分为七,赵国被一分为六,梁国被一分为五,淮南国分成了三个,天子宗族旁出支派的子嗣被封为王,王的旁支子嗣被封为侯,这样就有一百多诸侯。
吴楚七国之乱时,有些诸侯因为犯罪被削地,因此燕国、代国失去了北边的郡,吴国、淮南国、长沙国失去了南部的郡,齐国、赵国、梁国、楚国的郡、名山、陂海也都被朝廷收回。诸侯的势力逐渐衰弱,大国不过十几座城,小的侯国不过数十里,对上足以奉职,对下足以供养祭祀,拱卫京师。
诸侯在国内行政都需要钱,被削弱的地盘刚刚够用,养不起兵,就无法造反。反之,吴楚七国之乱,因为吴国的富裕甚至足以养兵!
众建诸侯少其力,这样汉王朝直辖的郡就有八九十个,在诸侯间犬牙交错,控制着要塞的地利,形成了强干弱枝的形势,这样尊卑明确,万事各得其所。
太史公说臣迁恭谨记载高祖以来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的诸侯情况,用列表的方式记录自始封年月以下各国兴衰损益的时间,让后世得以观览。如今朝廷形势虽强,处理好同诸侯王关系的关键要以仁义为本。
生产力起来了,封建制不长久。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说黄河泛滥对统一的作用,施展先生在《枢纽》这本书讲述古代中国如何一步步整合了满汉蒙回藏,整合的必须是一代代仁人志士思考兴衰长治久安的成果。
打完,收工。
明天,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