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羊宫被誉为“川西第一道观”、“西南第一丛林”,也是全国著名的道教道观之一。山门西侧为八字墙,长二十米、高四米。
青羊宫始建于周朝,原名青羊肆。至明朝,唐朝所建殿宇毁于兵灾。现存建筑大多为清代康熙六至十年(1667年—1671年)陆续重建,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
“青羊”二字来源于青羊街,青羊街又源于青羊宫。
据清康熙初年的“重修青羊宫碑记”记载: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为关今尹喜讲道德经,讲到一半,老子有事要走,对尹喜说:“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千日后,老子如约而来,在这里继续对尹喜讲经说法。嘉庆年间的重修碑记也说:“蜀有青羊传为老子张道陵于此。”由于这些记载,后人便了解到“青羊”二字是因汉代的道教创始及张道陵而来。
青羊宫主要建筑有山门、三清殿、唐王殿等。
青羊宫保存最完整、造型最华贵的建筑,供奉着老子骑着青牛的塑像,是突出地体现了道教教义的一座标志性的建筑物。八卦亭高约20米、宽约17米,占地面积近300平方米,它布局紧凑,精巧大方,整体建筑共三层,建于重台之上,亭座石台基呈四方形,亭身呈圆形,象征古代天圆地方之说;两重飞檐鸱吻,四周有龟纹隔门和云花镂窗,南向正门是十二属相太极图的浮雕,造型古朴典雅。整座亭宇都是木石结构,相互斗榫衔接,无一楔一栓。
八卦亭石板栏杆上两层均为八角形。每层飞檐都精雕着狮、象、虎、豹,各种兽物镶嵌在雄峙的翘角上。屋面为黄绿紫三色琉璃瓦,屋顶莲花瓣衬托着独具风格的琉璃葫芦宝鼎,高约3.6米,造型优美,甚为壮观。双排擎檐石柱共16根,皆由巨石凿成,高约4.8米,直径约50厘米。其中外檐石柱八根浮雕镂空滚龙抱柱。
曾几何时,一家人陪着爷爷婆婆逛青羊宫看灯会;我爱人被姑父拉着看灯会走着走着就睡着了;又牵着孩子欢天喜地地对八角亭中转圈的彩灯图案指指点点不亦乐乎。那时,青羊宫与文化公园是融为一体的。自从青羊宫被单独隔离成专门的宗教场所以后,我们就再没来过,直到今天。自然,我们对如今的青羊宫感到很新鲜,格局庄严气派,宫殿古建唯美。
铜塑青羊一对昂首挺胸,造型生动。据说它的全身都能“治病”,头痛摸头,脚痛摸脚,有不少人抚摸——我也不例外哦——以至于它的身上铜光闪闪呢。
在青羊宫三清殿供奉有一对黄铜铸成的铜羊,俗称青羊,是青羊宫的镇馆之宝,左侧为独角青羊,右侧为双角青羊 。其中单角铜羊是清雍正元年(1723)大学士张鹏翮从北京买来送给青羊宫以负青羊宫之名。其底座有记事性诗文:“京师会上得铜羊,移往成都古道场。出关尹喜似相识,寻到华阳乐未央。”相传这只青铜异兽是宋代河南开封经梅阁之物(羊颈部补疤处原有“红梅阁”三字)。另一双角铜羊是清道光九年(1829)成都张柯氏延请云南匠师陈文炳、顾体仁铸造,献给青羊宫的。
青羊宫内保藏有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所刻《道藏辑要》经版,共一万三千余块,皆以梨木雕成,每块双面雕刻,版面清楚,字迹工整,是中国道教典籍保存最完整的存板,是极为珍贵的道教历史文物,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版本,成为研究道教的珍贵资料。
中和元年(881年),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奔蜀,也在观中驻营。据记载,在观内忽见红光如毯(球)入地,挖得一块玉砖,上面刻着古篆文:“太上平中和灾”。僖宗便将古篆玉书砖石的发现,当作天降吉祥的象征。后来僖宗返回长安,认为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祖师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的恩典,特下诏令,赐内外库钱二百万,大建殿堂,改“观”为“宫”。青羊宫的宏大格局,就是在那时形成的。宫观落成之后,报导象盛极。唐乐朋龟《西川青羊宫碑记》说:“冈阜崔嵬,楼台显敞,齐东溟圆峤之殿;抗西极化人之宫,牵剑阁之灵威,尽归行在;簇峨眉之秀气,半入都城。烟粘碧坛,风行清磬。”这样一来,青羊宫便成为唐末四川最大、最有影响的宫观。
我敢说其后的唐王殿是最令人感到震撼的了,也不知是我们无知,还是以前这里就没有开放过,总之在我们记忆中,就没有出现过这么壮观的庙堂。古代帝王也踏步于此呢!
唐王殿,又名紫金台,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三开间,两层有楼。殿内供奉唐高祖李渊夫妇和唐太宗李世民,右侧供奉尉迟敬德、秦叔宝,左侧供奉魏征、李靖。
神道加帝王,天地之灵气与人皇之地气汇聚,来此必有福报也。
另外,寺庙活动有播报花朝节(农历二月二十五日):这天既是青羊宫传统的庙会日,又是青羊宫历史悠久的“花会”日,届时宫内香烟缭绕,磬声悠悠,人如潮涌,宫外各种名花异卉争奇斗妍,流香溢彩,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重阳节:青羊宫会在八卦亭上举行赏秋菊傲霜活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