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住的小区里有一家小卖部,他里面卖的东西普遍比大超市要贵,我问老板,你这样卖能有生意吗?老板笑着告诉我他做的是“熟人经济”。
什么是“街坊”
“以前”的街坊
还记得小时候胡同口的张奶奶,邻居家的李阿姨吗?每当她们做了好吃的,或是家里有糖,都会有一大帮的小朋友呼呼啦啦跑去他们家,自己家里缺油了,少面了,也会“毫不客气”的跑街坊家借。
“现在”的街坊
防盗门、防盗窗,小区出入有门卡,汽车停放有车位。对面的住户搬进来已经5年了仍然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熟悉的小区,陌生的街坊,甚至都不能称之为“街坊”,只能叫最熟悉的陌生人。
以前vs现在
鸡犬相闻,夜不闭户VS出入凭卡,随手关门,这不仅是物理上的隔绝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的隔阂。
这对生意人来讲不啻是最可怕的灾难,无论你做什么生意,这年头最大的生意成本既不是时间成本,也不是金钱成本,而是信任成本!
“你讲什么新概念,消费者都不信了,你请多少明星站台消费者都不信了,你在任何媒体上宣传消费者都不信了!是的,无论生意人怎么折腾,整个世界都TM不信你说的那套东西了!” ——杨晓东
回到“熟人社会”
移动互联网,duang~的一下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熟人社会”的大门,我们活跃在各种微信群、QQ群、朋友圈里,我们的世界变小了。
可这次的“小”和农耕时代的“小”还不一样,那时是因为人身被附着在土地上,人类没法走远,他的生命半径可能就是邻近的几个村庄,就像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初定义的“熟人社会”。

“熟人社会”的核心标志是“守望相助”且犯错成本极高,谁也不会让自己这张脸在左邻右李间臭掉,这点倒是和目前的社交状况极其相似。
朋友圈里的人虽然很多未曾谋面,但在微信群里也是三天两天的相互点赞、互发红包,俨然另一个“熟人社会”,而且每天发的内容基本以“正能量”为主流,“我”不是在参加各种高大上的活动,就是在积极锻炼身体,要不就在晒对这个世界的爱意和善意,最不济也是“我”又在读书学习或和谁正在大快朵頣。
晒这些内容无异于给自己贴上各种标签:
“我”过得很好,“我”充满激情和能量,“我”结交的人素质很高、“我”爱这个世界以及身边每一个人······等等,最终无非指向一个方向:“我”值得信赖,值得交往!
对“不社交,毋宁死”的那些年轻的互联网原住民来说,想了解一个人太Easy了,搜一下他在社交媒体上留下的痕迹基本上对这个人的判断就七七八八了,这和农耕时代想要了解一个人就到村子里打听一下何其相似!
结语
在公开透明的互联网世界,我们的起心动念,坐卧起行都将无所遁形。走上创业舞台的那天,就是你“真人秀”拉开帷幕的时刻。
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个人都可以是产品经理,都可以是创业家,你能为这个世界提供的第一个产品,就是打造一个更具魅力的自己,让你周围的“街坊”愿意用人民币为你投票!
如果你愿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街坊”可以遍及天涯海角,谁说“街坊生意”,只能是小本生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