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打交道,或者为人处世,很多人要讲究个三观合、五官正,无可厚非;但这个判断从何而来呢?
判断从哪来呢?五官正很好理解,按照社会流行的或都认为的五官端正、貌美去挑选即可;但即便这样,古代不同朝代对审美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从五官、到身材,从服饰、到气质,都是不尽相同,哪有那么多的统一标准呢?
再说说三观,三观一般是指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是被大多数人所认知的三观;它们辩证统一,相互作用,崇高的真、善、美为三观的追求目标。那这个三观从哪来呢?如何做判断呢?从书中来,从父母、老师、学校、网上、朋友还是社会流行、大众心理?
人总有一个标准,就像总需要找一个标杆、榜样,去模仿、超越一样;也像去户外带着指南针一样,要不然就不会走路了,找不着北了。无论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还是法律界定的,亦或是个人内心的准则,都成了五官正、三观合的标准,让人们去做判断。但这就是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判断,还是不要思考,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即可?其实每个人的判断标准,价值取向,基本上跟身边人的认知,地方社会流传下来的民风习俗,看什么样的书,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和什么样的人合伙做事等等,这些因素相关。是非善恶、好坏对错,都是没有把握。
人生观,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打算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没有自身判断标准的免疫力,导致现在很多人都是拿来主义,随便什么都能当作自己的判断。
世界观,就要观世界才能有世界观吗?那是旅游公司的促销宣传语罢了,毕竟我是学旅游、做旅游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不过就是诱导人们去消费罢了。再说即使环游世界的人也未必有世界观,只不过在世界留下了足迹和照片的回忆罢了。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价值取向,从而体现出在人、事、物上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
三观不合的前提是,每个人都要有三观,很多人其实自己就没啥三观,或者三观混乱,人贵有自知之明。那么三观从哪来?当然是个人所受的教育以及经历、阅历,综合的认知水平和价值判断,当然三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崇高的真、善、美为三观的追求目标,在于三个判断:风险判断,道德判断,价值判断。风险判断,是可以通过历史数据和现实状况来进行测度和评估的,知往才能察来。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就是如此,风险与威胁的判断是第一位的。
道德判断,就导向了君子小人之防。无论是对于国家、组织,还是个人,亲君子,远小人,这个道德之防建立之后,都会把自己的效能最大化,损耗减少到最小。但现实中,大善大恶之人都不算太多,大部分人都是在善恶之间徘徊,那么自己清楚就好;当然在大是大非的面前,总会有人暴露,其实伪善之人太多了,平时是看不出来的。
价值判断,相对来说,简单一些,在于个人的能力与贡献的大小,在于解决多少现实问题,创造多少价值。
上面我们从风险判断、道德判断、价值判断,三个层面,阐述了深层文化根源,也是三观的判断标准。这些并不是我个人所说,而是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典籍的传承;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学习,以及每个时代的社会现状与个人经历。
千万年的民族屹立不倒,更在于千年的传统文化基因不倒。之所以中途落后被超越,是因为每一时期的当代人对传统文化、圣贤智慧的解读与继承、传承严重不足;被野猪闯进了精美宏伟的宫殿,破坏了美好的一切。但底蕴就是底蕴,毕竟历经千年,有根有魂就能复兴,国家正向往,个人要追求。
多读书,明事理;多实践,长见识;多积淀,知进退。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