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一下 ————
这本书在找工作的时候看过,大概前半段在讲如何分类,后半段在讲店小二的作用,如何维持用户和商家的平衡,如今工作三年,回头再看这本书,亦有了不同的感觉。首先一开始觉得很简单的分类,其实是非常的困难的技能,如果能做好这个,可以胜任很多工作,如果能学到它的思想,则能应用于很多地方。无论是自己的共享计划,还是这次内部商城看到它们僵硬的设置,才知道淘宝的分类有多么不容易,主要它是第一家,他做好了后京东等其他电商便可以应用他们的成果和思想,但是能做到这些的产品经理,应该是值7位数的。
熟读一个产品史,比看十本书重要,做产品其实没有什么理论,实践和别人走过的路才是值得学习的地方。这句话其实很打一些老一辈人,张口闭口方法论的人的脸,对于老一辈的高知分子来说,没有一个方法论,灭有理论似乎就做不了事情了,这是他们计划经济的特点。非常拘泥于剑法,而现在的学生实力更强,更综合,也更没有套路,在理解了本质,了解了风险的情况下,面对特定的问题,要有特定的解决方案,这才是灵活多变的,这也是这些年我对产品理解的本质。
书里写到:每一个傻逼的设计都是有原因的,弄清楚以后,你都能如临现场一般,感受到当时的无奈。这句话说得太好了,特别是当我在研究院设计完两个产品后,更是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而我们的领导却只会觉得你的设计是傻逼,他们压根儿就不会去想你面临的情况,也不会去深入研究,领导不会去想这么多的,特别是国企的领导,他们只会像用户一样,在表层对你指指点点,给一些不切实际、无法操作的建议,而与用户不用的则是,他们对你有生杀掠夺的大权。其实每个傻逼设计后面都有着很复杂的情况,因为你想,整个产品那么多细节都设计好了,怎么会这点出这个问题,是设计这个的时候喝多了吗,当然不是,存在即合理,肯定是有原因的。其实我希望有这么一位大哥,在指出我这个问题后,愿意细心地听我汇报情况,然后根据他的经验和阅历给我合适的建议,我不奢望他能亲自帮我解决了,这个情况其实在码农里面比较常见。
每个产品经理都是哲学家,洞悉人性,了解社会,是最正常的人,也是以谦卑的心态,站在高处冷眼看着都市的人。产品经理也是分类控,逻辑化每一堆东西,一一分类,清晰透明。
一个重要的矛盾,属性的提出,解决了网站商品越来越多的矛盾,服务了买家,但是让卖家一个一个填就很累了,伤害了卖家。
属性经常添加、修改、调整,卖家是不是工作量太大了?像这种矛盾怎么解决呢,学习超市,学习传统的经验,一个产品如果无法同时满足两边的需求,那就把它一分为二,成为两个产品。超市里面就是分为前面面对客户的,经常调整的,而后面的仓库是稳定的,如果把属性树建立两棵,彼此属性相关联即可,这边修改就这边改,不影响那边的生产。
出来一句名言:靠感情维系的关系是脆弱的,靠利益维系的关系是稳固的。
一个新的产品要做,首先要有产品经理,产品经理把产品想好,构思好了以后,然后UED、开发进去、开发、UED把系统搭得差不多了,再有运营、招商进去。百分之90的产品经理都是守江山,接需求,做优化,很少有大厂里的产品经理有机会去开拓江山,创造一个新的系统,公众使用的,如果有幸参与其中,本身已经跻身在产品经理江湖的塔尖。
在运营产品的时候,灰度发布是个很重要的事情,其实一个平台就像一个国家,而我们对规则的修改就像发布一个政令一样,总有政策让所有人欢欣鼓舞,但是更多的政策是会让一些人难过,这时候应该给他们充足的适应时间。
86页讲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做了2、3年产品经理,就不再仅仅是做产品功能了,还必须考虑商业模式、运营策略。这就是一个格局的提升。我们的老大总让我们凡事看格局,我曾经以为这是对的,但是后来想想,是不对的,国企还有老北京那些手高脚低,指指点点就是这么来的。其实做人最踏实还是做事,做好一件小事就能立足,做好一堆小事便是能人,格局要懂,要大概知道,不做糊涂人,可以和妻子朋友聊天,但是不能用在做事中,做事要专注,能做好一个产品,便是很好的产品经理了,之前做好一个产品要1年,后来半年,再后来2个月便能信手拈来,这时想要突破格局,才能去想大的事情,不然想法再好,别人也不会给你时间,等我2个月能做好一个产品,这时候大家,社会,公司才会服我,相信我,把大事给我,这时候我才能去实现一些大格局的构想。构想对不对,我也不知道,但是实践了后就有经验了,第一次,第二次的布局可能失败,但是后面经验来了,我就是大师。这和那些20多岁就创业CEO的人确实差了很多,但是这才是普通人的成才之道,天下能有几个天才,谁能赌自己是不是天才。
聚划算也考虑SNS,拼多多并不是独创,而是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聚划算一开始在2010年,并没有微信这种便于推广的工具,而Alibaba本身的SNS也是软肋,就连QQ的口子都没开,之所以成不了拼多多,其实是腾讯对阿里的狙击效果。
C2B拼多多团购预售,其实都是一件事 ,遇到的困难也是一样的,想进电商行业,这些还是必要了解的。
支付宝的诞生是担保交易,其实是个另外,因为只有在中国这种信用体系不行,尔虞我诈,信用卡不发达的地方,才催生了支付宝。也让ebay败走麦城。
126页让人触目惊心的一句话,产品经理一大误解,“我们希望用户怎么样”“技术觉得怎么样”这样做产品设计就是在碰运气,产品经理的视角和工作方法如果不转变的话,是很难成长的。所以产品经理在设计的时候,哪怕是很小的一个细节,也不要帮用户做决定,这是设计之本。这是自以为是,脑补用户需求。
一个成熟的产品经理,必须经历过一次回滚。也必须经历这种用户需求矛盾,怎么做都里外不是人。
一个产品如果承载了太多的商业目的,必然会偏离用户需求,但任何产品也不能不考虑公司的战略。如何平衡用户目标和商业目标,是需要产品经理们思考的永恒话题。
163页说到一个很有趣的东西,就是“为什么这些改动没有在早些年一次性做完?绝对不是没想到,而是重要的事情太多了。”这段话说的太好了,很多时候,我们处长天天责备我们说这个你们怎么没想到,这个怎么不设计?这些功能,说细枝末节,也不是,主要是优先级顺序不同,谁不知道这个功能需要,这个东西能想到。好比建设房子,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打地基修房子修水泥,你说设不设计电梯,留不留接口给只能设备,这些不重要吗,这些也重要,但是需要在打地基的时候考虑这些吗,可能不需要吧.....我们处长就是每天没事挑那些不合情理的事情,他自己都能不搞定的,然后让我们搞定,弄得都是些惊天动地的大设计,这真的是被官本位的假大空深入骨髓了,再看着他对领导笑的就和哈巴狗一样,嘴脸何其恶心,只对权贵笑,只对低微人怒,这是狗,对权贵笑或怒,对低微人也能怒,方是性情中人。回到我的共享计划,谁不想设计游戏环节让大家喜欢进来,谁不想设计完善的积分系统,但是这些在共享计划成型之前,能费力去研究吗,我们也就4个人,一个工作2年,4个刚毕业,能设计出一个游戏都已经是不易,何况这种大系统,能顺利运行,能顺利上线,满足集团那些高层见多识广的领导要求,已经殊为不易。结果还要求我们要玩出一朵花来,真是幼稚,处长他根本不知道这个系统多复杂,多难。要知道淘宝的积分系统,淘宝的评价系统,哪怕淘宝评价系统中的一个等级设定,积分设定,好评模式,退货模式,如何沟通等等,等等,都很复杂,你们说淘宝发展了十年,这些都没做好,是一群傻逼吗?当然不是,还是那句话:重要的事情太多了,实在太多了。大家都想不到吗,都能想到,但是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循序渐进,想做好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积分系统,设计3-8年,实践1-3年,方能得到一个大家都觉得还不错的,都还能接受的结果,有谁说京东做的好,有谁说苏宁做得好,有谁说淘宝积分做的好了?没人说,就这么多国内最顶尖的人设计了这么多年,实践了这么久,也才得到这么一个结果,如何让我们设计好,这简直不可理喻,借刀杀人,简直就是赤裸裸,不可理喻的,所以今年如果年终不行,那么一定要买录音笔了。
很多产品上设计人性的问题,都是千百年商业没解决的问题,设计规则这不是技术难关,这不是能攻破的,文科和工科是不同的,工科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而人性的文科问题,是几千年难以解决的,我们处长总想着因为你是搞研究的,你每天就要去想着解决这些问题,这基本是不可能的,只有专门的事项专门妥协,最大化接受,多方满意,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很高兴我在设计产品中遇到了和淘宝大牛们一样的问题,申诉这个产品让人看不到实际的好处,却能马上让人感受到麻烦,我在设计共享平台的时候,就提出了申诉这个概念,并且加入了我的想法,但是因为时间问题,大家还是把我的构思给否定了,困难和理由就是这样。但是申诉是很有必要的,这是一个产品成熟的最后象征,除了本身应该具有的功能外,还有很多额外的收货,比如产品经理的学习,很多都是来自申诉中的灵感,看看以后产品能不能这么设计,为什么会有人这么想。而申诉对于受了委屈的人,更是一种类似于纪检委的那种鸣冤之路,七尺大汉红眼的故事,感同身受。
对于产品经理而言,早期的用户非常的重要,因为他们能容忍产品的缺陷,并且给你很多建议,当我们及时采纳反馈后,他们甚至会成为我们的免费推广员,核心用户。
每一次产品的整合和扩大都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不仅仅是重建一栋楼那么简单,而且要把原来的业务和信息无缝衔接到新平台上,旺旺的分合就是这样的,也就是说,加入我的产品需要重大的变革,也就是我常说的2.0版本,那么很可能要面对重做,甚至更大的工作量,如果我的产品没有足够的影响力的话,领导也不会给我支持,让我去做2.0版本,但是如果1.0版本缺点过多,最后这就会成为令人诟病的产品。
在书里面我们经常能看到无崖子这些近乎CEO的大牛们带队干产品,其实互联网的CXO们都是做过最底层的,所以他们懂,他们的政策和眼光能看到痛点,而比职业经理人,那些高智商的名校骄子们,缺乏对这个公司基层的了解,所以很容易做出一些不合实际的政策决定,而我们的领导就更蠢了,不仅没有基层的经验,也不能带队做事,更不会专业知识和经验,最重要的是,智商和眼界也不高,人也不刻苦,都是做样子。哪怕是我们现在招进来的人,都是一天营业厅都没站过的应届毕业生们,就出来制定所谓的政策,给建议,他们未来成为了领导,不就是处长那种假大空了吗。
186页出现了非常经典的话:规划其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很多规划的很好,被寄予厚望大的产品没成,也有很多野蛮生长起来的私生子继承了大业。而阿里的发展,似乎后者的案例更多,就像钱一样,规划不是万能的,没有规划是万万不能的,业内流传了一句话:成功了,所有的扯淡都是战略,失败了,所有的战略都是扯淡,不无道理。衍生出来就是吴军带来的西方思想,互联网思想,尊重失败,失败是成功的必经之路,当你不知道怎么走的时候,要做的就是立刻往前走,然后投石问路,在失败中问路。而中国的国企,更像上个年代工业思想的思维,规划至上,凡事不做好准备不上线,一处必中。其实在现在这个充满了变量的时代,越是想好好规划,做好再上,越不能成功。当然了,有人说手术,建楼,你能说不规划好,而投石问路吗,这些当然不行,但是这些无关人情,无关市场,公式一般的自然科学现象,理工科的,是可以规划的,1+1=2。但是凡事设计人性市场等这些不定因素的,文科基因的,不可能有规划,两个人加起来真的就是两个人的力量吗,可能每一天都不一样,所以至少在互联网,人力这些领域,不要迷行规划,多尝试,容忍失败,尊重失败,接受失败,这是我们领导必须要学会的,可惜他们不会,但是我要会,以后我去的公司,可能80,90后是领导高层,他们就是这种思想,我不知道前路在哪里,我规划一条,但不迷信这条,投石问路,方达彼岸。
最后一章,每一个产品的设计,都没法摆脱其背景去评判好坏。从宏观上讲,有国民经济现状、社会文化趋势、政策法规变化、软硬件技术发展等,从微观上讲,有具体的目标用户、不同使用场景、当时的最刚性需求等等。今天的好产品设计,明天可能就是傻逼,唯一不变的,只有产品经理。为什么拼多多、摩拜等这几年的互联网创业会发展这么快,以前一个公司10年才上市,现在3-5年,因为高手加盟,很多高手来自阿里网易。这些高手产品经理能很快设计出符合公司要求的产品,这源自他们丰富的经验,而经验来自他们的母公司,阿里网易等,很难说是他们的优秀,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大佬公司,还是阿里网易这些母公司成就了他们,锻炼了他们,让他们再次创业做事的时候就游刃有余。没有不会过时的设计,只有不会过时的产品经理。
最后一章就像九阴真经的总章一样,重要而点题。第一,便是重重的打了我们领导的脸,打了传统国企的脸,很多人出书,研究,都想总结出个:合格产品经理模型。而作者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这又陷入到工业时代的规划思维中,总想搞个方法论,这和“最好的文档模板”“最优的组织架构”,有什么区别呢?最好的一定是适应时代的,而时代和事物是变化的,所以没有一成不变最好的,只有相对合理能灵活改变的系统、模型。能多变善反思敢动刀的模型,能活的久一点,也不会一直活着。产品经理的本质是胜任工作,而工作的多样性,决定着这个产品经理应该注意什么,很明显,大平台的PM和手游PM无论是思想还是工作方式都是相当于两个专业的。下面作者裂了一个表,写着不同工作方向的产品经理该做什么,什么角色,有的可能同时拥有几项,甚至全部有,也可能只要胜任其中一项,这个具体而定,这个表也只是大概覆盖了互联网。当然后面说了,级别还是可以分的,最初级当然就是写文档,设计,需求分析(这个是我在创新工场,还有现在我手下应届毕业生们做的)中级就是项目管理,沟通协作,用户研究等需要经验的任务(这个就是我现在做的,一方面有PMP,一方面学会沟通,学会抗压(顶住傻逼),思考用户写心得),高阶就是业务规划,产品规划,团队规划,这个就离我很远了,以至于我现在看着都有点玄乎,觉得很有道理,但是就是不太懂,没有前两那么深刻的理解(写这句话时是2018年12月9号,工作三年),
后面基于前面那个表,给不同阶段的PM能力要求提了个打分的,有一定参考性,工作1年,2年,3年,明年等等,每年再看这个表,再对比自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自己的职业规划和成长路线。看到这里,我很是激动,一年的困惑迎刃而解,我原来这一年没有白过,我对自己的成长路线在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我在成长的,我不是废物,没有虚度光阴,这是我的快乐,我还有未来,我离目标越来越近了。
后面便是举例,如何把自己的评价套入进这个表格中,如何打分看自己是否合格,挺有意思的。这个表格就是我说的,一个可变,私人定制的平台才能客观的体现PM这个根本没有定论的岗位,每个人的表格都不同,每个人的表格又很像,所以它姑且能统一的评价下PM的分数吧。
看到这里心绪很有点激动,不停地把自己代入,对号入座,想看看自己几斤几两,有没有到市场上优秀人才的样子,这些年我走的方向对不对,未来有没有前景。当我发现这一切都很顺利,我很成功,我不迷茫的时候,就像有了媳妇一样的开心。这本书相见恨晚了,如果13、14年我有这样的思想和本领,现在恐怕早已50W+,但是说实话14、15年我看过这本书,纯粹为了面试阿里,因为没有工作和产品的经验,所以真的是看不懂这本书,看不到精髓,如今再看,经常汗流浃背,这本书如同说的就是自己,就像在迷茫中给自己指点明津,鼓励的天书。相见恨晚,不,相认恨晚 ,是我局限,如今才真正认识了它。
产品经理第四个阶层,就是要有业内知名案例证明自己,这至少需要一次半年以上的完整战役才能获得,而且纯看运气和机遇,到了这一步,已经算业内的5类甲或者4类人了。产品经理的最后一个阶层,第五阶层,就是跨职能管理部门的管理经验,到了这一层,就可以出去做个小公司的CEO或者高层了,这时候就算4类人了。产品经理4相当于一个大将,产品经理5相当于一个帅才,大都督。至此,整个职业规划已经完整了。
剩下就是一些大佬们的说的金玉良言了:
1,产品和运营谁说的算,谁了解用户谁说的算,权威是一次次做出正确的判断积累下来的。当然在国企,谁抗责任谁说的算。
2,产品一开始肯定没有架构,有也是扯淡,一开始都是目标很明确的解决某些用户的需求,后面才做大产品,考虑事情多。
3,淘宝是否需要产品首席架构师,不是需不需要,但是有没有人能做。
4,做产品一开始,需要热血和激情,非常理想主义,之后的规划需要考虑每一方的利益。基于利益的合作才是长远发展的。
5,产品经理分为两种,一种是功能性产品经理,一种是大产品经理,前者负责运维和更迭,这也是很重要的,很耗费精力。后者挂帅,攻城拔地。
6,产品经理的关注力很重要,比如说这个产品经理天天盯着京东,那个天天盯着拼多多,非常的了解,那么这些都是公司需要的人才。
7,产品新人常犯错误,不了解产品的受益方,不了解责任范围,过度设计,不计成本,不了解用户,凡是业务方提的需求都是合理的(这个在国企就是天),不好意思拒绝不合理的需求(这个在国企做不到)
当产品经理的人,谁手上没几个产品的尸体。学会鞭尸,找出差的产品出来,然后反复的找缺点,找到思维上的缺点。PPT批斗会,拿出PPT来,每个人指出几个缺点,记下来,然后最后大家讨论通过的缺点进行修改,则这个PPT一定好。人人可以当产品经理,就是人人都不好当产品经理,考察太多隐形的东西了。这其实是一个抗压、要求取向正常,价值观正常,有大局视野,熟悉社会民情等的岗位。
书的P223页,简述 了一个产品经理预备队必备的一个流程。这几点,足够每一个想转产品的人喝一壶了。直到这里,最后一章重点在描述产品经理的岗位,给所有小看这个岗位的人一点提醒,这并不是一个傻逼都能做的好的位置,P227列举了很多产品经理遇到的痛苦,学校里想不到的痛苦,我基本都遇到,很幸运,其实这些苦难和我应对的方法,就是我这几年工作经验的核心竞争力。书里写道:它不是看过多少篇显性的行业报告,背的出多少关键数据,掌握了多少用户研究的方法,而是你几年如一日,每天扎下去的几个小时,使得你对特定的行业、领域、特定用户有了深刻的理解,是背后说不出的隐性知识。这是能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项目练成。
最后作者在反思自己,这本书和自己的职业方向的问题,作者也是人,他对自己的反省,也是我们对这本书的高度的一个审视,他不一定全部正确,但是确实有过人之处,我们读书的人,就是在和作者交流,从他那里获得有用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