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信息很多是结论性质的,一句话没有上下文和前因后果,仿佛你记住了就对了,照做就是了。
但是,我们成天被这样的信息包围着,又不去多思考这些信息的真实性、适用边界。就会偏听偏信,断章取义,久而久之,被鱼龙混杂的信息吞没。
比如,从网上看到的“一天要喝8杯水”是信息,而某医学专家写在书中的“在肾功能没有问题的前提下,一位成年人一天喝2 000毫升水对身体有益”就是知识。
显然,知识的成立是需要上下文支撑的,有它的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对身体有益”是前因后果,“肾功能没有问题”和“成年人”是适用边界。
“总的来说,知识的结构化比较清晰,具备“可证伪性”,鼓励受众自己判断;而缺少上下文的信息胜在简单粗暴,鼓励受众直接认同。”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哪个更容易传播?
显然是“一天要喝8杯水”。
所以,网上传播最快的通常是严重缺乏上下文的信息。
《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中告诉我们,缺少上下文怎么办?再次回到便签法“在一切跟学习有关的事情上,反求诸己”的原则:不抱怨学习素材,给自己提要求。我们要提升学习能力,我们自己来给它添加上下文。这就要求我们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
书中给出了具体的八个行动步骤,
关于分析信息的关键问题,如下,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1、分析信息的前因后果
前(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后(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
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2. 整理信息的关键是明确适用边界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观点的实例?
用(使用条件):要这样做得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边(旁敲边鼓):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的问题?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这些问题并非泾渭分明,主要为了提供思考方向,一般不需要逐一问下来。当遇到新信息时,能否熟练和适当地应用这些提问,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学习能力。
建议读者暂停阅读,拿出手机,随意找到一篇最近打开过的文章,想一下这篇文章的核心信息是什么,然后追问“前因后果,适用边界”中的8类问题。
有趣的是,对于手机和网络上的很多信息,我们只需要问“为什么这件事对我很重要”,就会发现这个页面可以关闭了。因为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它对我们一点儿都不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