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的《白说》里有两句话不知道读者注意到了没有?一句是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另一句是进退不是非取即舍。
除了上面两句话,他还在其中的《中国人不缺德,可是缺啥?》一文中说,中国人从小就习惯给人贴上“好人”和“坏人”的标签,延续了一种“非黑即白”的传统,人与人之间,不是朋友就是敌人,几乎没有中间地带。这种“革命基因”慢慢渗透到我们看待人性和世界的DNA里,形成了一种简单的二元对立法则。
这种“非白即黑”、“非对即错”的逻辑观,近这几代人都不可避免,而且印象深刻。
读到这段,让我想起了2012年参加过的一个培训,国家行政学院陆林祥主任给大家一个新颖的观念,叫“一分为三,不走极端”。对于这代人可能听起来新颖,但这个“一分为三”的思想却源源流长,自古就存在在中国人的思想之中。
古代,人们认识事物是从一分为二出发,并在一分为二基础上发展为一分为三,思维方法不断在进步。一分为二强调事物的矛盾和斗争,一分为三既讲矛盾又讲和谐,既讲斗争又讲合作。
老子在《道德经》第42章讲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孔子在《中庸》中提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儒家以中庸为最高的道德和行为的标准,“执”就是抓住,抓住两端,用中间的这一块。其中的道理就是一切的事物都有其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办理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讲求适度。
古人一直在谈一分为三,但现在谈一分为三却有些少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著名哲学家、中国哲学史专家、文化史专家、儒学泰斗庞朴曾经写过《三分法论纲》、《中庸与三分》、《三极:中国人的智慧》、《三分法:解读中国文化的密码》、《关于中国古代三分法的研讨——四圣二谛与三分》等文,并出版《一分为三论》,指认“一分为三”为中国文化密码,并运用这个密码来解读中国文化成果,作了诸多的有益尝试和深入探讨。
而我们生活当中任何时候都离不开一分为三。庞朴用最简单的生活常识来给大家解读一分为三论。大家都知道,三个点就成一面,三点是最稳定的状态,三条腿的凳子,不管三条腿的长短它总是能摆下来,四条腿就不一样了,有一个腿短一点它就摆不稳了,两条腿就更不行了,一放起来马上就倒。三点是最稳定的点,这是我们几何里面最简单的一点,实际上这里是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科学最基本的道理。
让我们先回顾一些经典成语:刚柔相济、软硬兼施、阴阳互补、能文能武、威而不猛、斗而不破、寓刚于柔、绵里藏针、以柔克刚、过犹不及、不卑不亢、不愠不火。亦A亦B的成语结构,告诉我们要兼容并蓄,强调优势互补;不A不B的成语结构,通过对偏执的双否定,强调中道;A而不A的成语结构,以近义字的否定式扯住A不要过度。
明白了一分为三的道理,学会了一分为三地看待问题,我们在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事情的时候就不会走向两个极端,不会偏执,也不会固执,在对与错,黑与白,取与舍,分与合之间会发现很多中间地带供我们选择,明白1与0之间,我们还可以选择很多小数,而且小数位数越多,我们的生存空间就会越大。
大道理,往往不是能够一讲就能明白的,而是靠我们是悟。今天给大家这样一个思维模式,供大家去思考、借鉴,融会贯通。倘若明白、掌握和吸收了“一分为三,不走极端”的道理,家庭会更和谐,工作会更开心,因为你不会再在一棵树上吊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