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周国平的《人性现象》

作者: 霖山 | 来源:发表于2020-08-30 22:50 被阅读0次

    《人性现象》是收录在周国平的随感集《把心安顿好》里的一篇短文。

    人性是什么?人性现象是什么?我们怎么理解自己内在的表态?作者对这些问题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哲人的罗辑思维表达了自己的思考。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著作有:《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偶尔远行》,随感集《风中的纸屑》《把心安顿好》,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录》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人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由自然的眼光看,人是动物,人的身体来源于进化、遗传、繁殖,受本能支配,如同别的动物身体一样是欲望之物。由诗和宗教的眼光看,人是万物之灵,人的灵魂有神圣的来源,超越于一切自然法则,闪放精神的光华。

    在人身上,神性和兽性彼此纠结、混合、战斗、消长,好像发生了化学反应一样,这样产生的结果,我们称之为人性。所以,人性是神性和兽性互相作用的产物。

    快乐是人性或者说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一种状态。人性有三个层次。一是生物性,即食色温饱之类生理需要,满足则感到肉体的快乐。二是社会性,比如交往、被关爱、受尊敬的需要,满足则感到情感的快乐。三是精神性,包括头脑和灵魂,头脑有进行智力活动的需要,灵魂有追求和体悟生活意义的需要,二者的满足使人感到的是精神的快乐。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认识你自己”理解为认识你的内在自我,那个使你之所以成为你的核心和根源。认识了这个东西,你就心中有数了,知道怎样的生活才是合乎你的本性的,你究竟应该要什么和可以要什么了。

    然而,内在的自我必定也是隐蔽的,怎样才能认识它呢?我觉得我找到了一个方便的路径。事实上,我们平时做事和与人相处,这个内在自我始终是在表态的,只是往往不被我们留意罢了。

    那么,让我们留意,做什么事,与什么人相处,我们发自内心感到喜悦,或者相反,感到厌恶,那便是内在自我在表态。就此而论,认清你自己最真实的好恶就是认识了你自己,而你在这个世界上倘若有自己真正钟爱的事和人,就可以算是在实现自我了。

    在实现自我时,我们要率性,不要任性。率性和任性的区别在于,率性是由健康的天性引导,顺应本我,不在乎功利、习俗和舆论。而任性是被错误的情绪支配,固执己见,听不进良知的呼声和善意的忠告。

    在具体的场合,二者容易发生混淆。一般规律是,在他人眼中,前者常被当作后者,在自己眼中,后者常被当作前者。

    鉴于健康的天性如此稀少因而可贵,他人在评判时应当留心并予以爱护。鉴于错误的情绪如此多发因而讨嫌,自己在评判时应当警惕并加以克服。

    先生事业不顺,心情不佳,易发脾气。太太一肚子委屈,恶语相向。我劝这位太太道:你何不换一种眼光看先生,把他当做病人?太太若有所悟,面露微笑。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至少在某个时刻,例如在发怒时,都是一个病人。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去看别人,尤其是自己的亲人,许多冲突都可化解。

    单纯的人也许傻,复杂的人才会蠢。单纯的人经常吃亏,往往是因为轻信别人的善良,这是傻。而复杂的人也常常吃亏,往往是因为高估了自己的精明,这是蠢。二者都出了错,但傻情有可原,蠢罪有应得。二者都有可笑之处,但傻不失可爱,蠢而且可恨。

    在家里,不妨多一些单纯的爱和包容,少一些复杂精明的算计,家庭生活会更加和谐。

    人生舞台上的诸多角色,其实都是一位真正的主角的面具,是这位真正的主角在借壳表演,它的名字就叫——欲望。

    如果上天给了你一张漂亮的脸蛋,你要留心,这是对你的灵魂的一个考验。如果你的灵魂平庸,这平庸会反映在脸蛋上,把漂亮现形为粗俗。

    如果上天给了你一张丑陋的脸蛋,你要宽心,这是给你的灵魂的一个机会。如果你的灵魂优秀,这优秀也会反映在脸蛋上,把丑陋修正成独特。

    所以,无论漂亮还是丑,控制欲望多读书总没有错。

    什么是爱情?爱情就是欲望罩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
    什么是婚姻?婚姻就是欲望戴上了一副名叫忠诚的镣铐,立起了一座名叫贞洁的牌坊。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欲望在变魔术,给你变出海市蜃楼,让你无比向往,走到跟前一看,什么也没有。

    所谓浪漫,不过是欲望在玩情调罢了。
    玩情调玩腻了,欲望说:让我们好好过日子吧。这就叫生活。

    许多哲学家认为欲望是一个坏东西,理由有二。

    一是说它虚幻。比如,叔本华说: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萨特说:人是一堆无用的欲望。

    二是说它恶,是人间一切坏事的根源,导致犯罪和战争。

    可是,生命无非就是欲望,否定了欲望,也就否定了生命。

    怎么办?这里我们要请出人生中另外两位重要角色了,一位叫灵魂,另一位叫理性。灵魂是欲望的导师,它引导欲望升华,于是人类有了艺术、道德、宗教。理性是欲望的管家,它对欲望加以管理,于是人类有了法律、经济、政治。

    精神意义上的伟人,心灵单纯而头脑深刻,可爱又可敬。相反,精神意义上的小人,心灵复杂而头脑浅薄,可厌又可怜。

    有的人很爱嫉妒,令人厌烦。可是嫉妒是人性,不因为嫉妒而失态乃至泄恨则是教养。我们无法压制人性,但可以做到有教养。

    理智不能支配情感可能有两种情况:理智太弱,或情感太强。如果理智和情感都强呢?好吧,就让它不能支配吧,一种情感强大到了强大的理智也不能支配,必定是不同寻常的,也许会结出可惊的果实。如果理智和情感都弱呢?也随它去吧,反正能不能支配都没有什么价值。

    你们看,人类的一切玩意儿,或者是欲望本身创造的,或者是为了对付欲望而创造的。说到底,欲望仍然是人生舞台上的主角。

    欲望是一个爱惹事的家伙,可是,如果没有欲望惹事,人生就未免太寂寞了。所以,最后我要说一句:谢谢欲望。

    做人生的大表演,哪怕不是表演给俗世和他人看,而是表演给上帝和自己看,仍然是一种表演。这是心中装着永恒的人容易掉入的陷阱。

    人是会爱自己的受惠者,恨自己的受害者的。原因可能有二。

    其一是投射作用:施惠于人,心中积聚的是正能量,心中的光明也投射到了受惠者身上;加害于人,心中积聚的是负能量,心中的阴暗也投射到了受害者身上。

    其二是移情作用:施惠于人,自己也置身于受惠者的感恩心情中,因此心生喜爱;加害于人,自己也置身于受害者的怨忿心情中,因此心生仇恨。

    现实生活中幸福者陶醉在自己的幸福里,不幸者麻痹在自己的不幸里,都难以感应别人的不幸。所以,同情是很难的。

    但世界上总是有勇敢的人。世上有弱者的抗争,也有强者的妥协,二者的力量皆不可低估。

    随着对人性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有的人会对人更加理解、宽容,而有的人会对人感到失望。

    事实上,根据不同的情况,如果是人所共有的弱点,我们就要更加理解、宽容。而如果是个人的品德败坏,那就令人失望。

    内心深处的厌恶比喜好更能反映一个人的本质。喜好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出自心灵,也可以是缘于感官,可以是出自个性,也可以是缘于时尚。相反,厌恶往往是出自心灵深处和个性特质的一种不由自主的反应。

    在社会关系领域,厌恶也比喜好属于更深的层次。因为共同的喜好,人们结为同伴,因为共同的厌恶,人们才成为同志。

    我们睁开好奇的眼睛渴望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但同时也要了解自己的内心。在茫茫人海中遇见或者找到一个拥有共同的喜好和厌恶的人是十分难得的。我们经常感到孤独,不是因为旁边没有人,而是缺少心照不宣,志同道合的人。可以说知音难觅的别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读周国平的《人性现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eal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