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译者:赵复三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7-10
ISBN:9787559605825
一、程颐的“理”
程朱的“理”受张载和邵雍的启发。把张载和邵雍的哲学结合起来,就相当于希腊哲学家们所讲的事物形式和质料的区别。
程朱的“理”对这个区别说得非常清楚。
他们——也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样——认为世上的事物,其所以能存在,必须有一个“理”,而且居于某个“物”之中。
如果有一物,就必有一理。但如有一理,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与它相应的物。这个道理,程朱称之为“理”,与“理”相应的“质料”,程朱称之为“气”。
二、抽象与具体
程颐还区别“Xing而上”和“Xing而下”。
这两个概念的来源也是出自《易传》, 《系辞上》说:“Xing而上者谓之道,Xing而下者谓之器。”
这个区别相当于西方哲学中的“抽象”与“具体”。“理”乃是“道”,是““Xing而上”,或如西方哲学所说的“抽象”。至于“器”,程颐和朱熹用以指个别事物,或如西方哲学所说的“具体”。
三、程颐的精神修养方法
程颐的精神修养方法见于他所说的一段名言:“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在汉语里,“敬”的意思是严肃、真诚,心不分散。程颢也说,学者必须首先认识万物本是一体,“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此后新儒家都十分看重一个“敬”字,以此作为精神修养的关键。
新儒家强调修养需下工夫。虽说人的最终目标是无所用心,但为达到无所用心,还是要用很大气力的。
程朱强调一个“敬”字,就把修养需用工夫这一点凸显出来了。
新儒家认为圣人“有情而无累”。即一个接近于完美的人,心如明镜,不为物所移,对外物无求无待;物来而对应,但不存之于心。因此,接近完美的人能在对应中战胜外物,而不为外物所伤累。
要旨是把感情和私己分开。程颢讲,圣人有喜有怒,情顺万物;有情无私,廓然大公;对应自然,一无智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