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黄以方录第七篇见图:

弟子又问:“先生主张心就是理,程颐认为'在物为理’,怎么说心就是理呢?”
先生说:“'在物为理’,'在’字前面应添加一个'心’字。这心在物上就是理。 例如, 这个心在侍父上就是孝, 在事君上就是忠等等。”
先生又对他说:“诸位要知道我立论的宗旨,我现在说心就是理,其用意是什么呢?只因世人将心和理一分为二,所以就会出现许多弊端。比如五霸攻击夷狄,尊崇周王室,都是为了一个私心,因此就不合乎理,但人们说他们做的十分合理。这只是世人的心不够明净,对他们的行为往往羡慕,并且只求外表漂亮,与心毫无关系。把心和理分开为二,它的结局是,自己已陷入霸道虚伪还没觉察到。所以我认为心就是理,是要让人们明白心和理只是一个,仅在心上做工夫,而不到心外去寻求,这才是王道的真谛,亦是我立论的宗旨。”
虽然很早就知道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但是也是在学习《传习录》的期间才慢慢的知道也有很多人批判先生是唯心主义,忽略了外界的一切,不符合科学。
我一路读来,先生确实说过: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但是他的言论中似乎没有那种教导人忽略外界一切的意思,只是一直在教导大家凡事要用心至诚。可是为什么还是有人会批判他呢?
今天读到这一篇,看先生说“心在物上即是理”时,我突然明白了,凡是批判先生唯心主义的人,一定是没有认真的读过先生的文章,又或者只是道听途说了先生的学问,一知半解。
没错,先生是说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但是后面还有一句:心在物上即是理。
心外无理
不管是什么高深的道理,如果你的生命不能与之交汇,这个道理就不会进入你的认知领域。又或者知道了一个道理,但你的思想不能接纳和认可,这个道理同样不能进入你的认知世界,也影响不了你的言行,这个道理对于你的内心来说是不是等同于无呢?
就好比,想要保持健康的体型,一定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科学的锻炼,合理的饮食,才能得到真正健康美丽的效果。如果你没有接触过专业级别的健身教练,这些道理你永远不会知道。而有些人即使知道了,可是无法坚持锻炼,也无法控制饮食习惯,也就无法真正的从中受益,对于这样的人,所有相关的道理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任何的意义,更加不会留存在心里。
那些道理存在吗?存在!但是不在你心里,也就无所谓是不是道理。
心外无物
不管是谁,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物,如果不能进入你的心里,得不到你的关注和重视,对于你来说就相当于不存在,因为在你的生活中,它毫无意义。
这就好比有些人非常喜欢玩游戏,而有些人对游戏毫无兴趣,喜欢的人兴奋的在那里讲着自己如何升级打怪弄装备,眉飞色舞,激动不已,可是没有兴趣的人完全不能理解这个东西到底有什么意思,值得那个人如此疯狂痴迷。
游戏存在吗?存在!但是不在你心里,对于你毫无意义。
心在物上即是理
只有你把你的心放在了一个具体的事物上面,你的思想,你的认知才会随之而转动,从而知道好坏,能够辨别是非,也必须是你要在具体的事物上践行过,所有的道理才能称之为道理,因为这些道理会烙印在你的心里,被你终生笃行。
有一个思维叫:利他思维。佛家推崇它说:世间明慧者,应发菩提心。道家推崇它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儒家推崇它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同样的是利他,每个人表述出来的都不一样。是道理吗?都是道理,而且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可是跟你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今天你是一个为官一方的人,你从你的工作上去用心,多做关心民生幸福的事,多做有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事,为造福一方百姓而努力,你所有的一切都是为在为人民服务。当你美好的发心换来了一方的繁荣,也获得了人民对你的爱戴,你或许就明白了佛家说的:世间明慧者,应发菩提心。有大智慧的官都是这样利他的。
如果,今天你是一个管理者,带领着自己的团队,你从你的工作上去用心,培养新人,帮助他们成长,在你的辅导下,他们的工作渐渐的取得成绩,而这个时候你却从来不去争抢功劳,都是归功于他们自己。当你美好的发心换来了团队的凝聚力,每个人都能够凝心聚力,你或许就明白了道家说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如果,你今天是一个老板,你搭建了一个平台,发现人才,并给予了他们成长锻炼的机会,尽自己的所能为他们赋能,激发他们的人生梦想,创造更大的舞台让他们去发挥,让他们每个人都能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取得可喜的成绩。当你美好的发心换来了公司的不断壮大,财富的不断倍增,你或许就明白了儒家说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同样的道理,如果不是在各自的事业上去实践,如果不是在一件件具体的事上面去体悟,怎么能找到属于你的那一种理解方式呢?只有你用心琢磨出来的才是属于你自己的道理,才会成为你深有体会的道理,才会成为你笃行不变的真理,因为这是你用心感悟出来的,并且取得了成效,所以它会深深的影响着你的思维方式和一言一行,而别人怎么说都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你有属于你的经验和行为准则。
仔细想想,仿佛每个成功的人都有着一些属于自己的行为准则,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道理。让我不禁又想起了那句网上疯传的话:为什么听过了许多的道理,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
之前我觉得是因为没有去做,没有知行合一的实践道理,读完了今天的这一篇,我要把这个观点再完善一下。
为什么听过了许多的道理,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因为你没有知行合一的去实践听到的道理,没有把别人的道理转化成自己的道理,并从中取得成绩,所以你又怎么可能过好自己的一生呢?
看着别人的地图是找不到自己的路的,观望着别人的幸福也过不好自己的生活,因为那些都不是你的,只有你自己用心去经营后到的才是你的,同样也,被你身体力行的实践过,切身体会到的道理才会是真正的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