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一·三〇】
余甲戌春,往扬州,过宏济寺,见题壁云:“随着钟声入梵宫,凭谁一喝耳双聋?桫椤不解无言旨,孤负拈花一笑中。”“山水争留文字缘,脚跟犹带九州烟。现身莫问三生事,我到人间廿四年。”末无姓名,但著“苕生”二字。余录其诗,归访年余。熊涤斋先生告以苕生姓蒋,名士铨,江西才子也。且为通其意。苕生乃寄余诗云:“鸿爪春泥迹偶存,三生文字系精魂。神交岂但同倾盖,知己从来胜感恩。”已而入丁丑翰林,假归,侨寓金陵,与余交好。壬申春,余过良乡,见旅店题诗云:“满地榆钱莫疗贫,垂杨难系转蓬身。离怀未饮常如醉,客邸无花不算春。欲语性情思骨肉,偶谈山水悔风尘。谋生消尽轮蹄铁,输与成都卖卜人。”末亦无姓名,但书“篁村”二字。余和其诗,有“好叠花笺抄稿去,天涯沿路访斯人”之句。隔十三年,劳宗发观察来江南,云渠宰良乡时,见店壁有此二诗,为馆钦差故,主人将圬去;心甚爱之,抄诗请于制府方敏悫公。方亦欣赏,谕令勿圬。然彼此不知篁村何许人。壬辰,在梁瑶峰方伯署中,晤篁村。方知姓陶,名元藻,会稽诸生也。以此语告陶。陶感三人之知己,而伤方、劳二公之已亡,重赋云:“匹马曾从燕、蓟趋,桥霜店月已模糊。人如旷世星难聚,诗有同声德未孤。自笑长吟忘岁月,翻劳相访遍江湖。秦淮河上敦槃会,应识今吾即故吾。”“三间老屋夕阳村,底事高轩过此门?飞盖翠摇新蘸墨,华镫红照旧题痕。不教画墁佣奴易,便胜纱笼佛殿尊。惆怅怜才青眼客,几番剪纸为招魂。”
甲戌,指乾隆十九年,1754年。
宏济寺,即今南京永济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一带,和燕路与永济大道交汇处。原名观音阁,建成于洪武初年。宣德十年(1435年)殿宇倾颓,正统元年(1436年)就阁建寺,规模胜旧,赐名“弘济”。清时避乾隆讳,改名“永济”。袁枚写成“宏济寺”,既念旧,亦避讳。
梵宫,音fàn gōng,原指梵天的宫殿。后多指佛寺。南朝·梁·沉约 《瑞石像铭》:“永言鹫室,栖诚梵宫。”唐·王勃《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梵宫霞积,香阁星浮。”
凭谁一喝耳双聋。化用禅林用语:一喝万机罢,三朝两耳聋。谓师家一喝时,则学人之所有分别意识皆停止,于三日间,两耳不能听闻一切音声。此乃百丈怀海在马祖道一门下大悟之体验。《景德传灯录卷六·百丈怀海章》:“老僧昔再蒙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眼黑。”又《从容录第四十三则》:“龙乘雷而换骨,咄!(此一声即所谓“一喝万机罢,三朝两耳聋”)起灭纷纷是何物?”
桫椤,音suō luó,释义:1、梵文音译。或译为“娑罗”。佛教谓释迦牟尼佛八十岁时于拘尸那拉城外桫椤双树林圆寂。由此,佛寺中多种植桫椤。由于气候原因,我国寺庙中多以七叶树代替。唐·殷尧藩 《赠惟俨师》诗:“拟扫绿阴浮佛寺,桫椤高树结为邻。”清·赵翼 《泊燕子矶游永济寺》诗:“一树桫椤旧相识,曾经见我黑头年。”2、蕨类植物。桫椤科。木本。茎柱状,直立,高3-8公尺。我国南方溪边林下多有生长。茎含淀粉,可供食用。
孤负,音gū fù,释义:1、违背;对不住。唐·韩愈《感春》诗:“孤负平生志,已矣知何奈。”宋·刘过《临江仙》词:“青眼已伤前遇少,白头孤负知音。”2、徒然错过。宋·黄机《水龙吟》词:“恨荼蘼吹尽,樱桃过了,便只恁成孤负。”
拈花一笑,音niān huā yī xiào,亦“拈花微笑”,原是佛家用语,比喻彻悟禅理,后比喻彼此心意一致。《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三生,即三辈子。同时也是佛教用语,即前生、今生和来生。白居易在《赠张处士山人士》中写道:世说三生如不谬,共疑巢许是前身。元代吴昌龄的《东坡梦》第一折,也曾言:久闻老师父大名,今日得睹尊颜,三生有幸。
熊涤斋,即熊本,(生卒年不详),号涤斋。江西南昌人。康熙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工部尚书熊一潇子。熊一潇卒,遗疏至京,熊涤斋窜入荐己话,事发罢官。其子学鹏少年中进士,遂依子而寓居南京。与袁枚交往甚密。
蒋士铨,(1725年—1784年),字心馀、苕生,蕖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清代戏曲家,文学家。江西铅山(今属江西)人,祖籍湖州长兴(今浙江长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辞官后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书院讲席。精通戏曲,工诗古文,少与汪轫、杨垕、赵由仪并称“江西四才子”。诗与袁枚、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横出锐入,苍苍莽莽,不主故常,盖受黄山谷影响,讲究骨力。又工古文辞,雅正有法。其词笔墨恣肆,自是奇才。戏曲亦为清代大家。著《忠雅堂诗集》存诗二千五百六十九首,存于稿本的未刊诗达数千首,其戏曲创作存《红雪楼九种曲》等四十九种。
倾盖,音qīng gài,意思是途中相遇,停车交谈,双方车盖往一起倾斜。形容一见如故或偶然的接触。《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谚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司马贞索隐引《志林》曰:“倾盖者,道行相遇,軿车对语,两盖相切,小欹之,故曰倾。” 清·昭连《啸亭杂录·谢芗泉》:“君子之交,可疏而厚,不可倾盖之间,顿称莫逆。”
丁丑,指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壬申,指乾隆十七年,1752年。
良乡,旧县名,今有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为房山区政府驻地。位于北京西南。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置县,因“人物俱良”而得名。西汉设置为侯国,隶属涿郡。之后多次变迁,明初隶属北平府;永乐元年(1403年),隶属顺天府。清因之。1914年,隶属京兆地方。1928年,隶属河北省。1958年,原河北省房山、良乡县合并为周口店区。1960年,周口店区改名房山县,归属北京市。1987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房山县和燕山区,建立房山区。
榆钱,又名榆实、榆子、榆仁、榆荚仁,是榆科植物榆树的翅果。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因其形圆薄如钱币,故而得名。由于它是“余钱”的谐音,因而就有吃了榆钱可以有“余钱”的说法。榆钱虽不起眼,却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不仅好吃,而且也可防病保健。在饥荒之年,是一种救人性命的充饥食粮。产于中国,在寒温带、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具有分布,可以食用、药用和绿化。
转蓬,音zhuǎn péng,随风飘转的蓬草。《续汉书志·第二九·舆服志上》:“上古圣人,见转蓬始知为轮。”后比喻身世飘零。《文选.曹植·杂诗六首之二》:“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风。”李善注引《说苑》:“鲁哀公曰:秋蓬恶其本根,美其枝叶,秋风一起,根本拔矣。”
轮蹄,音lún tí,亦作“轮蹏(tí)”。意思是车轮与马蹄;也指拉车的牲口。唐·韩愈《南内朝贺归呈同官》诗:“绿槐十二街,涣散驰轮蹄。”轮蹄铁,指给拉车、驮货载人的高脚牲口(马、骡、驴等)蹄子上钉的铁掌。牛在田间劳作,不用钉掌。
成都卖卜,音chéng dū mài bǔ,成语。意思是汉代人严光在成都时靠卖卜谋生。比喻不做官靠自己的劳作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出自《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君平(严光)卜筮于成都市,……裁(才)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亡(无)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庾信《奉和赵王隐士》:“霸陵采樵路,成都卖卜钱。”刘秉《戊申年七夕五绝》之一:“世间纵有支机石,谁是成都卖卜人。”
劳宗发,字锡山,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乾隆十年(1745年)进士,《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二百四十二》载:“劳宗发……俱著分发各省,以知县用。”乾隆十二年(1747年)时任直隶曲周县知县,主持修撰《曲周县志》。从本条诗话看,还在良乡县当过知县。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任江海关监督。乾隆三十年(1765年)至三十三年(1768年)任苏松太道道员。其他不详。
圬,音wū,释义:1、泥瓦工人用的抹(mǒ)子。韩愈《圬者王承福传》: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2、也可用作动词,指抹墙。3、同“圩”,作形容词用,表示凹,中低而四旁高。
制府,音zhì fǔ,意思是指制置司衙门,掌军务。清代是总督的别称。
方观承,(1698年—1768年),字遐谷,号问亭,一号宜田,安徽桐城人,清朝大臣。雍正九年,被定边大将军平郡王福彭选为谋士,后经举荐,任内阁中书。乾隆二年(1737年),担任军机章京,转吏部郎中。历任直隶清河道台、直隶按察使、直隶布政使,乾隆十四年(1749年)升任直隶总督。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八月卒于任上。年七十一,谥恪敏,入祀贤良祠。著宜《述本堂诗集》、《御题棉花图》、《问亭集》。
袁枚在《随园诗话》称方观承为“方敏悫公”,而在《小仓山文集》中的《太子太保直隶总督方敏恪公神道碑》称为“方敏恪公”,而在姚鼐的《方恪敏公家传》中则称“方恪敏公”。在这多个称呼中,究竟那个是正确的呢?又为啥会出现其他称呼的呢?准确地说,“方恪敏公”的称呼是正确。因为方观承去世后,赐谥号“恪敏”,音kè mǐn,意思为勤谨;勤勉。这是朝廷对方观承的一生盖棺定论。后人在记载其事迹时,可以尊称其“方恪敏公”。不知何故,袁枚将方观承的谥号错记为“敏恪”,故在写作《太子太保直隶总督方敏恪公神道碑》时,尊称其为“方敏恪公”。那袁枚为啥在《随园诗话》中称其为“方敏悫公”呢?这涉及到恪字的字形变化和读音。“恪”字本作“愙”,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有记载:“愙,敬也。从心,客声。”宋代的文字学家徐铉说“今俗作恪”。所以,“恪”是“愙”的俗体字,表示恭敬义,字从“客”得声。而“恪”字的读音问题,有不少读者都知道,除读“kè”外,还读“què”,如著名学者“陈寅恪”,读作chén yín què。陈寅恪先生小名“恪(què)儿”,这是其家乡客家话的发音,而其家人、亲戚、学生、助手和文史学界人士,都把kè念成què,是不是都遵从了客家话的读音呢?非也。1936年版《辞海》,以及建国后的1979年版、1989年版、1999年版的《辞海》清楚标示:“恪”读音kè,旧读què。而“方敏悫公”中的“悫”字,读音也恰是“què”,意思是诚实、谨慎,与“恪”字的意思勤谨、勤勉基本相同。仔细的读者还可能发现,“愙”字与“悫”字的字形十分相似。我推测,可能袁枚或者刻工根据“恪”字发音“què”而将“恪”字的正字“愙”写成“悫”,将“方恪敏公”错成了“方敏悫公”。另,在清代大臣的谥号中,确有谥“敏悫”的:康熙三十五年三月,浙江巡抚王维珍谥“敏悫”。
壬辰,指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梁瑶峰,即梁国治,(1723年—1786年),字阶平,号瑶峰,一号丰山,又号梅塘,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乾隆十三年(1748年)进士,殿试头名状元。先授修撰,后充日讲起居官、国子监司业。后任道员、督察院左副都御史、吏部左侍郎。广东总督杨廷璋追论其在署粮驿道时失察家人舞弊,被夺职。后起授山西冀宁道,迁江苏学政、湖南布政使、湖北巡抚。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署湖广总督,兼荆州将军。三十六年(1771年)移湖南巡抚。三十八年(1773年)召还,命在军机处行走。次年授户部侍郎,迁户部尚书,四十八年(1783年)协办大学士,五十年(1785年)迁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并先后任广东、江西、顺天乡试正考官,又充任过《四库全书》副总裁。以经术勤吏治,清俭自守,好学爱才,治事敬慎缜密。有《敬思堂文集》。工书法。卒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陶元藻,(1716年—1801年),字龙溪,号篁村,又号凫亭,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贡生,九试棘闱,屡荐不得上。历游燕、赵、齐、鲁、扬、粤、瓯、闽之境。诗文均负盛誉。后在杭州西湖建泊鸥山庄,专事著述,著有《泊鸥山房集》、《全浙诗话》、《凫亭诗话》。卒年八十六。
敦槃,音duì pán,玉敦和珠槃。古代盟会时所用的礼器。敦以盛食,槃以盛血,皆以木为之,饰以珠玉。《周礼·天官·玉府》:“若合诸侯则共珠槃玉敦。”郑玄注:“玉敦,歃血玉器。”贾公彦疏:“此槃、敦应以木为之,将珠玉为饰耳。”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盟者,明也。騂旄白马,珠盘玉敦,陈辞乎方明之下,祝告於神明者也。”
高轩,音gāo xuān,释义:1、堂左右有窗的高敞的长廊。《西京杂记》卷三:“(思贤苑)中有堂隍六所,客馆皆广庑高轩。”2、高车。贵显者所乘。亦借指贵显者。金·刘迎《上施内翰》诗:“正以高轩肯相过,免教书客感秋蓬。”
飞盖,音fēi gài,意思是驰车;驱车。高高的车篷。亦借指车。三国·魏·曹植《公宴》诗:“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明·何景明《观春雪》诗:“佳人御棂轩,上客倚飞盖。”
华镫,音huá dēng,即“华灯”,意思指装饰华美、光彩灿烂的灯。出自《楚辞·招魂》:“兰膏明烛,华镫错些。”朱熹集注引徐铉曰:“锭中置烛,故谓之镫。华谓其刻饰华好或为禽兽之形也。”《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九·相逢行》:“中庭生桂树,华灯何煌煌。”
画墁,音huà màn,意思是在新粉刷的墙壁上乱画。比喻劳而无用。《孟子·滕文公下》:“有人於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朱熹集注:“墁,墙壁之饰也。毁瓦画墁,言无功而有害也。”宋·王安石《答虞醇翁》诗:“万事等画墁,虽勤亦何收?”
纱笼,音shā lónɡ,谓以纱蒙覆贵人﹑名士壁上题咏的手迹,表示崇敬。典出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起自寒苦》:“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惠昭寺木兰院,随僧斋飡。诸僧厌怠,播至,已饭矣。后二纪,播自重位出镇是邦,向之题已碧纱幕其上。播继以二絶句曰:‘……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后用作诗文出众的赞词。
青眼,音qīng yǎn,指对人喜爱或器重的意思。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看人则是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跟“白眼”相对)。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是魏晋时的一位著名诗人。传说,阮籍能作“青白眼”:两眼正视,露出虹膜,则为“青眼”,以看他尊敬的人;两眼斜视,露出眼白,则为“白眼”,以看他不喜欢的人。据说,阮籍母亲死时,其好友嵇康来慰问,阮籍给的就是“青眼”;而阮籍看不顺眼的嵇康的哥哥嵇喜来吊唁时,阮籍就是给的“白眼”。“青眼”一成语便出于此。
剪纸招魂,这是一种民间习俗,剪纸为幡,用来招死了的人的魂,也有用来为病人招魂的。仇兆鳌注引梦弼曰:“翦纸作旐,以招其魂,不必果有此事,只是多方安慰耳。”后用来表示对远行人的安慰,使其宽心。唐·杜甫《彭衙行》:“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明·徐霖《绣襦记·得觅知声》:“关山万里,谁为我招魂翦纸。”清·颐道居士《湘烟小录·紫湘诔》:“翦纸招魂,采蘅设祭。”
(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