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吴京燕
实践体验让学生学会排队摘录:
1.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
2.活动、活动,班级要想“活”,就要让学生“动”,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
3.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育人的有效途径。
4.学生的成长规律告诉我们:切不可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希望一次班会就可以达到一次理想的效果,是不切实际的。
5.对于个别学生的错误行为,要允许反复。要善于发现微小的变化,用正强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6.排队实际上学生规则意识逐步形成的一种外在体现,规则意识的养成,一般要经过了解规则、认识规则,和需要规则的过程。
7.学生的成长,一定伴随着班主任的不断鼓励。
吴京燕老师的教育智慧主要体现在:
1.善于抓住契机,将学生的问题点转化为教育的生长点。
2.善于活动育人,将教室的简单说教转化为学生的自省自悟。
3.善于细心指导,将简单抽象的规则,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规则。
4.善于鼓励学生,将学生活动成果转化为学校教育素材。
实践体验让学生学会排队反思:记得这学期刚接一年级的时候,每天让孩子们在短时间内排成整齐的队伍走出校门是何等的艰难,往往是前天才排好的队伍,到了第二天孩子们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看到乱哄哄的一片,我很是头疼,为了让孩子们形成规则意识,在短时间内排成整齐的队伍放学回家。一开始,我让每个学生记住他是第几排的第几个,结果第二天孩子们还是会记错,经常会有两三个孩子说出同一个数字,在挤一个位置。后来,又想到孩子们在幼儿园使用最多的就是彩笔了,肯定对那些彩色数字感兴趣,如果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个孩子的位置号码写在学生的手腕上,岂不是能增加孩子的记忆?第二天,我用了一堂时间给每个孩子的手腕上都画了一个“数字手表”,并且在表盘中间写上“d”和“x”两个字母,以区分东西队。孩子们看着手腕上的“手表”很是高兴,趁着孩子们在兴头上,我大声问:“哪个小朋友能记住自己的位置?”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我能!”放学了,我画了一堂的“数字手表”到底有没有效果呢?我故意没有先走出教室,而是站在门口偷偷观察,别说还真有效果,在前面的孩子们看看自己的“手表”一下子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后面的小朋友也不甘落后,“一、二、三......”地数着,生怕自己站错了。就这样,孩子们排队放学不再那么乱了。当时,我还为自己的小成功偷偷乐了一番。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如果我也像淑艳老师提到的,在后续开展类似“最佳排队日”“礼仪形象大使”的评比活动会更有效,不但能体会到赏识教育带来的力量,更能让初步入校园的一年级小学生增加自信,扬帆远航。
体会: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一名以人为本的班主任,就需要不断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用慧眼去发现每一次的教育契机,用智慧去思考每一个教育生长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