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徒步古镇,原以为用一天时间即可游历完毕,没想到刚踏入张家大院的门槛,已是夕阳西坠,天际渐暗,张家大院、牌坊、文昌阁只得另行探访。 2017年11月4日,又是一个碧空如洗的好天气,这次重新规划了探访顺序:文昌阁——牌坊——张家大院。打开百度地图显示出此次徒步路线:从武平东道向南,经南环路向西,跨越廊大公路,再沿中亭路径直向西至文昌阁,全程5.3公里,历时1小时10分钟。
中亭河武平东道至南环路虽然车辆、行人稀少,但道路甚宽,给人以空寂之感。南环路两侧种植着稀疏、高大的法国梧桐,此树枝繁叶茂,时值深秋,似满树黄金甲,微风吹动枝叶,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树叶已禁不住秋风萧瑟,簌簌落下,金黄的叶片铺洒了一地,站在树下,偶有落到头顶或肩上,有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感觉。跨越廊大公路来到中亭路,此路沿中亭河北侧堤岸修建,随中亭河蜿蜒曲折连贯着霸州许多村落,道路很窄只容两车交汇通过,中亭路因中亭河而得名,河、路相辅相成。太行山东麓的白沟河、北拒马河、南拒马河交汇后形成大清河。在雄县新盖房村北的大清河分流处设有三道闸口:其一道闸控制大清河下游水源;其二道闸控制白洋淀区域水源;其三道闸是至关重要的泄洪闸,此闸口一开,雄县、文安、霸州、天津分洪洼内的村落和田地将被淹没。中亭河之源头亦来自于白沟河,赵王新河则引自白洋淀之水后汇于大清河。中亭河、大清河与子牙河在天津地域汇流成子牙河,子牙河交汇成海河后汇入渤海。以前水量充盈之时,胜芳区域的中亭河、大清河水域称之谓东淀。站在中亭路远眺阳光下的中亭河,秋风吹拂,河面水光潋滟、波光粼粼,似万千鱼儿翻跃水面,远处偶有天鹅、野鸭悠然嬉戏于河水之中。
文昌阁沿中亭路一路向西,即可遥望文昌阁。古时,文昌阁是文人祭拜的地方,也是百姓们登高望远的休闲之地,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时,家家户户都纷纷吃着年糕来文昌阁登高,期盼年年登高年年高,岁岁获福岁岁福。更有那些身着长衫的学子们,会久久停留在文昌帝君或魁斗星君塑像前虔诚祈祷,寄托对美好前景的憧憬。文昌阁是胜芳三宗宝之一,它的建筑风格高大、雄伟,为全国文昌阁之首。始建于明朝正德十四年,即公元1519年,历代曾有过多次修缮。解放后,由于年久失修,北侧水深造成基础液化,于1956年自行倒塌。2008年复建,是按照原文昌阁照片设计建造的,阁的北侧配建了文昌公园。现在的文昌阁从原址向西平移了约300多米,座落在旧镇区的东南方向,南邻东淀大洼,地势突直,面向正南。复建的文昌阁高20.8米,共分三层,成四方形,宝顶高4米左右,高悬匾额两块,竖额“魁星楼”,横匾“文昌阁”。院落宽敞,四周砌有围墙相护,围墙开有南、北、东、西四门。
文昌阁底层“玉帝、文武财神”像文昌阁底层四周砖墙,设有南、北两门,其南门为正门。进入底层大殿,迎面正中居上为玉皇大帝像,脚下两侧为文、武财神像,楼梯分布于大殿东西两侧,供游人攀登。
文昌阁中层“文昌梓潼帝君”像文昌阁中层三面砖墙,南面为前敞式木结构。殿中央供奉着安坐的“文昌梓潼帝君”塑像,粉面长髭,又称“文曲星”,右侧有白马与马童的雕塑,墙壁刻画着佛教的神仙,形态奇巧,各有千秋。文昌梓潼帝君被道教奉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能保佑学子科举夺魁。故而,民间士子对其祭奉远较孔子为盛。文昌梓潼帝君传说姓张名亚子,居蜀之七曲山(四川省梓潼县),仕晋战死,后人立庙纪念,命名为“清虚观”,并且于碑上刻“梓潼君”,成为“梓潼神”。唐宋时封王,元时封为帝君,掌人间功名禄位事,是宋代以后参加科举的士子顶礼膜拜的主要神。据传,文昌梓潼帝君有匹坐骑叫“禄马”,被拜祀为“禄马神”。俗语说:“禄马嘚嘚跑,官位步步升。”所以一些居官者,余暇常去祭拜,以祈仕途顺利,平步青云。
文昌阁三层“魁斗星君”像文昌阁三层为“魁星楼”,全木架结构,由三十二根立柱支撑阁顶,殿正中有一尊“魁斗星君”塑像,传说他是主宰文章兴衰、落笔点状元的天神,大有挥笔定乾坤之势。魁斗星君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整个仿佛是鬼的造型。右手握一管大毛笔,称朱笔,意为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左手持一只墨斗,左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鱼(一种大龟)的头部,意为“独占鳖头”,右脚摆出扬起后踢的样子,脚上是北斗七星。魁斗星君原称“奎星”,又称大魁夫子或大魁星君,原为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奎星”的俗称,指北斗七星的前四星,此四星除合称"魁星”外,亦被并称为“斗魁”。它“屈曲相钧,似文字之书”,作为文昌梓潼帝君的侍神。由于魁斗星君掌主文运,所以与文昌梓潼帝君一样,深受读书人的崇拜,传说他那支笔专门用来点取科举士子的名字,一旦点中,文运、官运就会与之俱来。
牌坊复建的牌坊矗立于武届前街南街口、文昌阁西侧。牌坊始建于明末清初年间,原址在关帝庙对面,1954年,因道路扩宽而拆除。如今的这座牌坊是根据英国传教士纪满老先生的儿子寄来的照片而重建,基本上和原来的牌坊一样。它是一座四柱三楼飞檐木结构建筑,每根柱下面都有块抱柱石,抱柱石镶在石基之中,并无戗柱支撑,斗拱飞檐均为凹槽式木块咬合而成,无钉无榫。四周斗拱,两边飞出约1.5米,牌坊高6米,上方枋心处有一块匾,传说为明朝一位姓王的举人所书。南面写有“护国庇民”四个字,意思是说保佑这方人民平平安安,北面写有“人伦之致”四个字,是提醒我们做人要努力做到至善至美。整座建筑的上面显得非常庞大,象一顶大帽子,而支撑它的却只有四根直径为50公分的木柱子,却没有给人倾斜的感觉,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在胜芳镇中心矗立了300年之久,经历了风风雨雨、战乱天灾却安然无恙,这就是它成为胜芳三宗宝之一的原因。
张家大院从牌坊向北,武庙前街西侧通过一略宽的巷道即来到张家大院门前。张家大院始建于1830年(清道光十年),总占地面积1648平方米,建筑面积1015平方米,共有房屋51间,原房主为胜芳八大家之一的聚兴堂张家,大院主人张镒,清代附生,历任山东补用县丞、累保同知、知府、分省补用道,授二品衔。宅院设计为四进院,西侧两院均为清式木构架硬山建筑,东侧两院为欧式建筑,四周为封闭式砖墙,临街有垛口和女儿墙,房顶周边有更道,具有独特的清代民居建筑风格。1935年—1937年张家大院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某营部。1945年—1947年为中共胜芳市党政机关办公用地。平津战役期间,孙毅将军在此指挥过战斗。天津解放前夕,黄克诚、黄敬在此培训了7000多名进津接管干部。天津日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天津分社也在此诞生。本院多次被电影、电视剧作为古建房屋拍摄景物之用。如电影《小兵张嘎》、电视剧《血溅津门》、《燕子李三》和《龙嘴大铜壶》。
Electrician日光影像在旷性怡情间,感受着历史的沧桑;在独步落寞间,探寻着遗闻逸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