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带姐妹俩到楼下玩。没过一会小伙伴和他爸爸也出来了,一个憨厚的小男孩,妹妹看见他总是高兴的指着他,用还很不清楚的发音叫哥哥。孩子们遇到一块特别开心,你追我跑,你跑我追。好的节奏刚刚开始,就被一根棍子打断了。
姐姐捡了一根小树枝,妹妹和小哥哥都想要玩,可是姐姐玩好了把它送给了妹妹,小哥哥就更加着急了不停的找妹妹要。我看见了,问妹妹,“可以给哥哥玩吗?”妹妹把小树枝往怀里一抱小嘴一撅。小哥哥彻底急了,开始哭着要,他爸爸一边哄他,一边拉着他给他找,找到的这根要长一点,小哥哥拿到手很开心,对着妹妹比划,炫耀他的长棍子。
旁边的爸爸有点紧张地说,“不可以打人”,说完转身边走边看手机。小哥哥也转身准备跟上爸爸,可是树枝有点长打到了爸爸身上。爸爸很激动回头一把抢过树棍使劲往地上一扔,“说了不可以打人,为什么打人。”小哥哥很懵,本能的大哭要他爸爸抱抱。爸爸推开他“不能打人,我说过了,你为什么还要打人”,小哥哥一直想要抱着爸爸,爸爸一直用手推开“下次不许打人”,小哥哥哭着喊着“回家,回家”最后爸爸抱着回家了。
看着他们的背影,脑子里快速回顾刚刚发生的事情,我很确定孩子不是故意的。
打人意味着什么?
我身边通常是两种很极端的父母。一种父母认为孩子小,不懂事,打了人,觉得无所谓呀。
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有一次我带妹妹去公园玩,见到一个小女孩,3岁左右。她在玩滑滑梯,就是不肯让其他的小朋友玩,有小朋友哪怕碰一下滑梯,离她远她就大哭大闹,离她近她就直接用手打,推,用脚踢。 有小朋友被打,旁边的奶奶就会说,“哎,这孩子就是这个样子,怎么搞,太难带了”这样的抱怨,就算是一种道歉吧,一般的家长也就会跟着说声没事。我就在旁边看着被打的小朋友被家长抱走之后,奶奶笑着有点讨好的口气对小女孩说,“你看你老是打人,再打人没有小朋友跟你玩了”,果然如这奶奶所说,一会儿工夫,好几个父母都把孩子带到了别处去玩。
这类父母通常无限放任孩子的行为,认为“长大”是一种特效药,长大了自然就药到病除。可我们知道这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乐观,成人世界里的问题显而易见。
另一类极端的父母则容易把孩子一次打人的行为,上升为人格问题,直接否定掉孩子这个人。必须马上立刻进行管教,生怕孩子的这种“暴力”成为一种习惯,毁掉了他的人生。
这类父母通常有两种管教方式。
一种管教是口头批评,诸如此类:
“打人是不对的,不可以打人,下次不能再打人了,知道吗”
“你打人,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再打人爸爸就打你啦”
另一种管教则直接上升为体罚,劈哩叭啦给孩子来几下,一边打一边喊“我叫你打人”。
打人的2个阶段
根据孩子的年龄,基本上打人可以分为无意识和有意识两种。
一般小月龄的孩子都是无意识这个动作的。倒是父母口口声声把“打人”挂在嘴上,这个概念就深深植入孩子心里去了。每个孩子都不会记住“不要”,倒是会对“不要”后面的事很好奇。每当告诉孩子“不要打人”,其实就在告诉他“打人”。
小月龄的孩子一般表达能力还不够。“打人”也许只是一种表达:“我喜欢你”“想和你玩”“我要离开”“我要某样东西”。这些都在告诉父母“我需要你的帮助,请你帮助我表达友好,表达需要”。父母平时在家可以和宝宝用娃娃练习表达友好,轻轻的温柔的触摸和拥抱,拉手表达邀请对方一起玩;要东西用手指一指。让孩子知道正确的处理方式才能最大程度避免错误的解决方法。
小月龄三周以内表达能力弱的孩子“打人”,父母只需要把孩子抱离开,一定要说话只说三个字就够了“不可以”。每次抱离开时间久了会触发孩子的思考,意识到我这个动作是不对的。
大一点的孩子“打人”通常都伴随着情绪。“生命力最原始的表现形式不就是攻击性吗”父母这么一想心态是不是平和不少,接下来我们帮助孩子处理。简单说:用爱包容他的情绪,用规则约束他的行为。情绪一旦产生,不是向内就是向外,只有成人才会压抑憋成内伤,孩子都是大哭大闹活在当下的,父母不用强制压迫孩子不许哭。而是尝试帮助孩子管理情绪。
首先帮助孩子认知情绪。陈述事实,“宝宝刚刚的玩具被小A抢走了所以你生气生了很大的气,是吗?”疏导情绪“让妈妈抱抱你,陪着你,这样你的心情会好一点,跟着妈妈,吸气~呼气~让身体平静下来”,这之后建立规则约束孩子的行为,无论如何,打人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只需要否定行为本身而不是孩子本人。有一句超棒的话,想必父母们都不陌生:我很爱你,但我不喜欢你这样的行为。这句话是对事不对人最好的表达。
最后需要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向被打的孩子道歉,做弥补性行为给对方擦一擦,揉一揉。
“打人是坏孩子,不打人是好孩子”父母不做这样的是非评判,这不仅禁锢了父母的思想,也限制了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