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中经常写到某人把毕生功力传给另一个人的情节,比如虚竹误打误撞解开玲珑棋局后,成为逍遥派法定继承人,无崖子以三花聚顶之类的方式,把毕生的功力传给了虚竹。现实生活中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假如可以的话,父母亲都愿意把毕生的功力传给子女了。

虽然直接传功不可能,间接传功还是可以的,比如教育、读书。书本都是凝聚了作者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功力,比如史记凝聚了太史公两代人的资料积累,究天地之变,成一家之言。比如《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样的经典书籍有很多,读者只须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通读一遍,阅读就相当于吸收了作者的功力。想像一下,你一年读二十本书,十年读二百本书,以平均预期寿命八十岁计算,一辈子坚持读书,可以吸收几千年的功力,那样的内功是不是比喜马拉雅山还要高了?
生命是有限的,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只能了解眼前的这个世界,但是书本可以带我们穿越到过去的任何时代,任何一个世界,我们可以去春秋战国时代去看孔子和弟子们谈理想,可以去古希腊了解苏格拉底和朋友们辨论,可以观看莎士比亚的戏剧,可以欣赏提香的绘画。我们阅读一本书,就是走进一个陌生的世界。
回想起来,最初我爱上读书,缘于小人书里神奇世界的吸引。《海底两万里》《小兵张嘎》《藕塘关》《牛头山》......里面虽然没有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面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但是有孙悟空、牛魔王、哪吒、怪物独角鲸,小英雄,书里的人物和故事让我看得如痴如呆,发现原来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另外一个世界。
上小学了,老师教导我们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对于小学生的我来说,不懂崛起是什么意思,但知道下周要期中考试,好好读书考个好成绩,才不会被打屁股。恢复高考后,读书就是考上大学,走出农村,不用像父辈那样脸朝黄土背朝天地种田。每天读书,像有小鞭子在抽着,语文、英语、哲学,理不理解都可以全部背下来,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读书,读得很苦,但效率很高,得益于那时那种高效阅读方法,现在还能啃下读不下去的书。
参加工作以后,读书的功利性一下子没了,就像一个走着走着迷路的人,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人际关系的复杂,人生道路的迷茫,青春的困惑,人生地不熟的陌生感,没有同学没有朋友的孤独感,此时唯有书籍可以给我安慰和指引,阅读成了唯一的选项。于是,我成了市图书馆的常客,借书、还书、阅览室读书,由此结识了一批爱读书的同道人,有团委书记,工会干事,制药厂学徒,丝绸厂女工,老师、护士,我们组成了馨风文学社,自费油印刊物、组织诗歌朗诵,在那个没有卡拉OK厅、舞厅、酒吧、咖啡厅,没有商城、网吧、手机、万达广场的年代,我们以自己为起点,去重新丈量这个世界。
人生就像拆盲盒,不知道拿到手里的是惊喜还是惊吓。上世纪九十年代,国营集体企业面临关停并转,给人们带来下岗的惊吓。制药厂关门了,丝绸厂改制了,我的那些朋友们,在短暂的惊慌之后,凭着阅读的喜爱和执着,有的转到了心理学,成了心理咨询师;有的转到了书画爱好,成了陶瓷工艺美术大师;有的致力于文学创作,成了作家;有人转向了人文旅游,策划并主编了本市旅游、美食方面的书......阅读建立了自信,创造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一书一世界,读书可以见识现实之外的世界,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以突破自我设限,可以重新丈量这个世界,可以创造未来的可能性。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打开一本书就是打开一个世界,爱上阅读,就是联通一个又一个未知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