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在阅读我喜欢的作品时,我意识到,我喜欢的是,作者们创作的内容是有理有据的内容。从这一点上,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但也看到了我需要磨练的功力。在回看自己曾经创作的文章时,我看到了自己成长的痕迹,而现在我面对的成长课题是——深度,是文章内容的有理有据性。
1
在观察我喜欢的作家们的作品时,我发现他们不约而同的提到了同一个概念——“知识源头”。在古典老师的作品《跃迁》一书中,古典老师为我们分享了“知识源头”的概念,“知识的源头是站在人类认知边缘,研究、思考和验证的人。他们的一些新鲜的思考,在脑子里、笔记本上,还未进行详细加工,但是新鲜热辣。一些知识经过系统化,成为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或者圈内人互相讨论的内容。”而且在书中,古典老师也非常细致的为我们分享了4种知识类型的差别,这其中也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要尽可能的去学习“知识源头”的知识。
2
师北宸老师在他的作品《让写作成为自我精进的武器》中,也曾分享过他在转型从事写作领域时,在与网易科技合作开了专栏后,每周需要写一篇1000多字的科技专栏,于是他在网站上订阅了一百多家媒体的英文科技新闻和相关评论,每天花6~8小时细细阅读,为了完成每周一篇的科技专栏文章,他每周都会投入40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来做准备工作。
今年在学习潇洒姐王潇的各类计划课程时,我也被她以及她的团队所做课程中知识的精准与精细度惊讶到,就比如在“饮食瘦身100天”中关于鸡蛋的选择、储存与烹饪都讲述的非常细致,让你从根源上真正学会如何选择、如何储存和如何烹饪的方法;或者比如在“趁早时间管理100天”中,更是追根溯源了时间管理方法在五种不同时代的不同之处,与不同时代对于时间管理方法的不同需求。
3
通过我喜欢的这几位作家的作品的深度,让我深刻的意识到了自己在“深度”方面的欠缺,这也是我接下来要去用心钻研的课题。一直以来,我其实很抗拒看“知识源头”的书籍或文献,因为在我陈旧的观念中认为它们并不好读,也并不好理解,所以我一直非常抗拒,我想这也是我成长路上需要逾越的“生存问题”。现在我要开始主动的去面对这个问题,我知道这个问题可能并不好解,但我期待自己可以克服,并实现我想要的蜕变。
『本文参考』
《跃迁》古典(著)
《让写作成为自我精进的武器》师北宸(著)
《饮食瘦身100天》《趁早时间管理100天》王潇及趁早团队
谢谢你,我爱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