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第(87)篇 字数:1768累计字数:162148
我们无比敬仰的袁隆平先生离我们远去了,一时间,举国上下,全民哀痛。元老先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正因为他,我们远离了饥饿,我们才从能吃饱到能够吃得更好。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没有袁老先生的毕生风险,该有多少人还挣扎在饥饿当中。
缅怀袁老先生袁隆平,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符号。这个个子不高的小老头与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最重要的“粮食安全”牢牢绑定在了一起。
袁院士耗费了一生的心力,只为了能够找到办法解决粮食危机。在他去世后,这个沉重的担子,交到每一个农业人的肩膀上。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本保障。只有吃得饱、不挨饿,才能说得上芯片、航天、航母、经济发展、技术发展……所有的一切,如果挨了饿,都将只是泡影。
袁老的一生,就是在为了那粒小小的稻米而奋斗。作为农业人,我们是应该为了90岁的老人仍然奋战在一线而感到惭愧还是光荣呢?
我们深知,这个担子很沉,责任很重。但过去由袁老瘦弱的肩膀所承担的东西,我们如今也应当承担起来。
我们深切缅怀袁隆平院士,感激他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我们为国家痛失国宝感到无比沉痛。
但斯人已逝,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土壤的修复改良、农作物的提质增产、粮食安全……袁院士的梦想尚未实现,我们希望可以继承袁院士的精神,继续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
这是媒体对袁老先生的评价,也是最客观真实的评价,没有丝毫的夸大和掩饰成分。
还记得我在村小教书的时候,那时的教科书上已经有了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方面的课文,我就是从那时知道了我们的祖国有了这样一位专门研究杂交水稻的科学家。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先生,出生于北京。从1936年到1949年,袁隆平先生辗转于重庆、汉口、南京等地求学。
1949年8月袁隆平以十分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北碚夏贝相辉农学院的农学系”进行学习,在一年后因院系调整,并加入重庆新建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就读。
1953年,勤奋好学的袁隆平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西南农学院(今西南大学),并于当年担任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教员。
1961年7月,袁隆平偶然间发现一株形态特优水稻,一穗竟达到230粒。次年证明该植株是“天然杂交稻”。到1964年7月的时候,他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并进行培育种植。
1966年时,袁隆平发表了第一篇名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论文,并在当时引起非常强烈的反响。
1973年10月,袁隆平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在国内引起轰动。
1974年时,袁隆平成功选育首个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一南优2号。1976年开始,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
1981年,袁隆平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获得中国第一个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
1982年,袁隆平参与国际水稻学术研讨会,被世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87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要把这个项目推广到全世界,为全人类造福。
1995年,袁隆平担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并于同年10月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1997年,袁隆平再次发起研究超级杂交稻的艰难挑战之路。
2001年,他的杂交水稻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500万元奖金 ,这是国家给袁隆平先生研究成果的高度肯定。
2003年,在中国大陆一半以上的水稻都为袁隆平团队进行培育出的杂交品种。每天清晨,袁隆平院士步行前往办公室,为他下一个目标一亩产 水稻九百公斤迈进。
2017年,袁隆平的海水稻项目在国家示范基地进行实地测产次年筛选良种全国大范围试种。
2018年“青岛造” 海水稻全国试种,同年,袁隆平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2019年,袁隆平被国家授予“共和国勋章”。
袁隆平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老先生的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先生毕生研究杂交水稻,并在晚年满怀信心地提出了“禾下乘凉梦”,但是水木有意,岁月无情,还是悄悄带走了他。
禾下乘凉梦是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杂交水稻高产一个理想追求,是袁隆平的中国梦。
在梦中,袁隆平梦见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袁隆平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袁隆平用这句话勉励我们每一位后来人,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国人为梦想前行。播撒下心怀人民、爱党爱国的“种子”,用汗水浇灌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就是对袁老最好的纪念。
齐帆齐2021年度读书写作进阶 第13周主题文章打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