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李祐,唐太宗李世民第五子,生母阴德妃,其子谋反后遭到连坐,被废为庶人,死后按制以嫔礼下葬。
阴氏的父亲阴世师因效忠隋朝而被李渊处死,阴世师之子阴弘智等人由于年幼而免于一死,阴氏则被没入掖庭为婢。也许是因为阴世师与李渊有着相当的仇怨,而阴氏又成了李世民的妃嫔,所以许多人喜欢臆想李世民与阴氏之间有着一段隔着国仇家恨的虐恋深情。
然而就史实而言,这样的说法显然是毫无根据的,毕竟隋唐时期后宫宫女乃至妃嫔的一大来源,就是这些被家属连累籍没进宫的女子。
比如在仁寿宫里得到过隋文帝临幸的尉迟女,就是因为祖父尉迟迥反隋失败后被籍没进隋宫的;隋炀帝的宠妃崔氏同样也是因为父亲崔君绰追随废太子杨勇的缘故被籍没进宫;大名鼎鼎的一代女相上官婉儿,还在襁褓之中就因为祖父上官仪之事被没入了掖庭宫中;而作为宫婢被主子临幸的更不在少数,章敬皇后吴氏便是在没入掖庭后得到了唐肃宗的临幸,从而生下了唐代宗。
何况若是对阴氏这个所谓的仇人之女心存芥蒂的话,唐高祖李渊就不会在武德八年将她的儿子李祐册封为宜阳郡王了,当时正与李世民斗得跟乌鸡眼一样的李建成党更不会错过大好时机大肆抨击他。所以李世民与阴氏之间所谓的隔着国仇家恨的爱情,不过纯属后人的YY罢了。更不用说阴氏在史书中只得一句“阴妃生庶人祐”后,便再无只言片语的记载,甚至单就其子李祐谋反一事来看,阴氏在李世民心中能有几分分量也是可以掂量得很清楚。
同样是谋反,李祐的结局是被诛后废为庶人,生母连坐遭降,舅舅阴弘智也因此被杀。反观李承乾谋反后,唐太宗千方百计想保住他一命,为李承乾说话的来济因此得到了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就考功员外郎,次年便升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晋书》。
这样的差距很明显可以看出阴氏与李祐是否得到过李世民的宠爱,若阴氏真的与李世民有过一段所谓的超越国仇家恨的轰轰烈烈的爱情,那么想必李祐绝不会落得个身死的下场。毕竟阴氏只有李祐这么一个儿子,处死了他就相当于毁掉了阴氏下半辈子的依靠,李世民若对其有情,再怎么对李祐处以重罚也好过将其处死。
而阴氏一夜之间失去了唯一的儿子,自己也废为庶人,死后仅以嫔礼下葬——在失去了唯一儿子的漫长余生中,即使阴氏还能留得一条性命,也是从此生不如死。
李祐于武德八年封宜阳郡王,考虑到武德年间的皇子、皇孙基本上都是周岁即封,所以李祐很有可能出生于武德七年。
武德九年十二月,唐太宗在玄武门之变后登基为帝,按制将儿子李祐进封楚王。贞观二年改封燕王,十年又改封为齐王,并授予齐州都督一职。
贞观十一年,李祐按制前往齐州赴任,但他的心思显然不在正事上,平时就喜欢和一群小人厮混,还经常狩猎无度。贞观十二年更是为了能够留在京城不去齐州,索性假装自己得了很严重的疾病。
李祐的舅舅阴弘智是个小人,此时便逮着机会进行挑拨离间,装出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对这个外甥说:“你兄弟这么多,以后皇上要是驾崩了,你能保全自己吗?”李祐果然信以为真,贞观十五年回到齐州的时候,就开始私下招募壮士,准备谋反。
而鉴于李祐在齐州的表现很不好,唐太宗认为是长史薛大鼎教导无方,于是将权万纪任命为新的长史。但李祐从来不是知错能改的好孩子,就算身边换了个新的管事人,依旧表现得很不老实,唐太宗见其不能悔过,几次写信责备李祐。
权万纪见状唯恐自己也会像当初的薛大鼎那样被牵连受罚,于是主动上京向唐太宗信誓旦旦地保证李祐一定会改过。结果李祐认为只有自己被斥责了,对权万纪极为不满。而权万纪“性又褊隘”,只知道一味地严防死守,不准李祐这个不准李祐那个,惹得李祐大怒甚至想杀了他。不过权万纪事先得了风声,将意图谋杀自己的几个人全部关进牢里,并将此事上报给了朝廷,最后唐太宗令人将李祐与权万纪带回京城,权万纪奉诏先行,却被李祐在半路中射杀而死。
李祐射杀了自己的长史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谋反,但他治下的青州、淄州等地的士兵并不听他的命令,而兵曹杜行敏号召众人抓住李祐,士兵们却纷纷响应。于是杜行敏带兵包围了李祐等人,堆积柴草准备点燃,李祐不得不束手就擒,他的党羽全部被杀,李祐被带回京城赐死,并被废为了庶人,齐国国除。
随后,唐太宗又将敢于当面数落李佑罪行并试图杀了李佑的齐州百姓罗石头追赠为亳州刺史,而痛斥李佑的高君状被封为榆社县令,将李佑捉拿归案的杜行敏由兵曹一下子被提拔为了巴州刺史,其他协助杜行敏擒住李佑的众人也一并得到了丰厚的赏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