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众石也
1942年,顾老回到隐宜兴老家上袁村,当时刚年满27岁,当时的在蜀山一带,最时尚且实用的礼品还是顾老的牛盖洋桶壶,成交价格依然坚挺在1担,大概150斤白米,顾老的出场还是未见其人,先见其壶。
高虚扁壶
当时日本人横行其道,将很多窑都改建为炮楼,制陶生意惨淡,但并没有消磨掉顾老的理想:顾老就安静的在家做壶,每一把壶都仪态迥异,尽现紫砂之风流气象,因为他一直心存一个梦想“百壶展”,在蜀山被认可始终比不过在上海被认可在他心中的份量,有朝一日还要打进上海,融入海派文化。
罩盖石瓢壶
而就在其专心做了很多壶,离梦想越来越近时,他家中小弟得了重病,顾老攒下的壶变成了小弟的救命药物,但在当时那个百行凋敝的时代里,又有多少人能买得起顾老私藏之壶,他只能接些定制小水平壶,每把2角钱,来变现为小弟治病,这段日子,是他最疯狂的日子,他和沈孝鹿合作,一天能全手工做出30把壶,这个纪录是难以逾越的,同时也展现了其扎实的基本工。
菱花线云壶及证书手迹
最终,小弟还是没能康复,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9岁,顾老深感人生之无常,为救小弟性命大伤元气,发出了"壶不救命,救穷几何?"的感概,他也不再为米折腰而多做壶,他要将壶艺术当作艺术来发展。
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吴湖帆,江寒汀,来楚生这样一些沪上名家,并且有机会仿制了他一直心向往之的邵大亨的仿鼓壶100把,之后的岁月里,他再也没有一次性如此大量的做过紫砂壶,这也为他日后的“顾氏仿鼓”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这种短工期,快节奏,高质量工艺水平已经为紫砂行业摸索,总结,提炼出了一套科学的“工艺规矩”。 座有兰言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