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原来出自这样的家庭

“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原来出自这样的家庭

作者: 平原鱼 | 来源:发表于2020-05-21 20:56 被阅读0次

《经典咏流传》第三季第5期,音乐人刘宪华传唱的作品是苏轼的《题西林壁》。融合了东西方元素,令人耳目一新。他在娓娓道来的演唱中,穿插了这首诗的英文朗诵。

他朗诵的是许渊冲先生翻译的版本。这也是许渊冲先生古诗英译第二次出现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第一次是第一季“果敢乐队”传唱的《登鹳雀楼》)

撒贝宁惊叹,许老把中文的诗句翻译成英文之后仍然是押韵的,比如side和wide,face和place。

康震感叹,许先生特别伟大,(翻译古诗)在意思上要特别趋近,找到结合点,真很难!这要求作者本人对诗词本身要有很深刻的理解,确保诗词译成英文的时候,在英文里也能找到最恰当的词汇来置换,同时还能保持韵律。

很难做到的事,“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先生做到了。他找到了最恰当的词汇,并且保持了韵律。他用英文、法文翻译的中国古诗,充分体现了他关于翻译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主张。

许先生的“三美”源于家庭的影响。

01父亲,很有条理

1921年4月,许渊冲出生在江西南昌一个普通家庭。父亲读过私塾,“渊冲”的名字就是他取的,源于《文选•陆机》里的“茂德渊冲,天资玉裕”。

“东西用完了就放回原处”这个当代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父亲给许渊冲留下的最为深刻的印象。在生活中父亲是个爱好整洁的人,自己的东西收拾得井井有条。许渊冲开始读书写字了,父亲教导他,笔墨纸砚,最好放在最方便取用的地方。每次用完,都放回原处。

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要求,往往会为孩子以后的人生路埋下伏笔。

许渊冲在翻译的时候,力求把最恰当的文字放在最恰当的地方,追求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因为有“每一样东西都放它该在的地方”这样的习惯烙在心里。

父亲的工作是在抚州(今天的临川)七中管理财务。他的工作很有条理,很出色。这让渊冲有了一种认识:有条理是一种优点。

后来他把《垓下歌》翻译成英文,跟其他人的版本对比,不但更有神韵,而且既押韵句式又更整齐。人们读来更顺口。

许渊冲说,这是把父亲的条理性用在翻译上,是父亲影响了他译诗的“形美”。

02母亲,很文艺

许渊冲的母亲学历比较高,上过江西省女子职业学校。她爱画画、写文章也很好,是很文艺的女子。

在许渊冲年幼的时候,母亲用“字角”教他看图、认字。“字角”就是“宝宝识字卡片”,一面是一个汉字,另一面是图画。

一个个汉字,经过母亲结合图画生动有趣的解说,都变得鲜活起来。这就是“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启蒙教育。

可惜,母亲过早离开了人世。那时,他才四岁,还不谙世事。

母亲的遗物中有两本她的图画习作和一本文集。

母亲的文章中,留给他印象最深的是《项羽与拿破仑》,这让他对项羽的生平充满好奇。

十岁的时候,遇到《秦汶演义》这本书,他读得饶有兴致。读到少年英雄项羽大破秦兵的情节,兴奋得手舞足蹈,对项羽崇拜得不得了!

后来,听京剧唱段《垓下歌》,金少山声音洪亮高亢,少年时所“认识”的西楚霸王顿时浮现在脑海里,许渊冲忽然悟到了抓耳朵的“音美”和触动心灵的“意美”之间原来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这个感悟让先生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特别是古诗词既追求押韵,又追求境界全出。

母亲在许渊冲心中撒播了艺术美的追求种子,成为他毕生的追求。

金少山唱片

03哥哥,爱教弟弟唱歌

哥哥许渊洵,比许渊冲大四岁。由于母亲的早逝,兄弟俩的关系更加亲密。

许渊冲人生的第一首英文儿歌,就是哥哥教的。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一闪一闪小星星)顺口的歌词,渊冲很快就记住了。不仅记住,若干年之后还用上了。在翻译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时候,他把“星辉”译为“twinkle”(闪烁、闪耀、闪亮),动感十足。

弟弟对哥哥的书充满好奇,他会拿来翻,有看不懂的地方就问哥哥。家里经常传出兄弟俩的琅琅书声。课文句式整齐、讲究押韵、朗朗上口,这是形美、音美、意美的熏陶。

哥哥在学校学了唱歌,就回家唱给家里人听,并且教弟弟唱。比如上海“五卅惨案”时,哥哥唱给家里人听的一首歌,歌词中有这么几句:

热泪的抛:抛,抛,抛!

大凡的恼:恼,恼,恼!

心头的火:烧,烧,烧!

此仇必报:报,报,报!

四句都运用叠词,并且押韵。富于韵律和美感的歌词,隔了90年,许先生还能清楚地记得。

哥哥去参加全省体育运动会学了《大同歌》。歌词是从《礼记》选出来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当时年龄尚小的许渊冲几乎一点也不知道歌词的意思,但是因为并不难唱,居然记住了,而且也是几十年不忘。

哥哥和弟弟有爱和谐的日常,就这样为许渊冲打下了中国古典文学韵律、节奏的底子。

少年时期的许渊冲

04 家风,成就大师的人生路

大师的诞生,并不是偶然的。

许渊冲在回忆录中提到,“父母对我小时候的影响,我当时并不清楚,是后来回顾时才发现的。”在一个家庭中,潜移默化是必然的。父母的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

北宋“一门父子三词客”的苏家,苏洵之子“二苏”(苏轼、苏辙)的养成,离不开苏洵与妻子程氏“润物细无声”的滋养。苏洵与程氏,不仅陪孩子读书,还使他们明白为何而读书。苏家的家风就是“诗书传家”“志存高远”。

蔡元培在《自述》中说:“我母亲最慎于言语,将见一亲友,必先揣度彼将怎样说,我将怎样对。别后,又追想他是这样说,我是这样对,我错了没有。且时时择我们所能了解的,讲给我们听,为我们养成慎言的习惯。”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从孩子的言行举止、品格修养能看到父母的影子。

而许渊冲童年中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的哥哥,其实也是秉承的父母的行为习惯、艺术修养,然后在与弟弟相处的过程中对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一个人的家庭就是他一生的底色。充满“美”的情趣的家庭,是许渊冲翻译生涯“三美”追求的源头活水

05 把一种语言的美,变成全世界的美

许渊冲的译作等身。单拿古诗词来说,他把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唐诗、宋词、元曲、元明清诗等都翻译成英文法文。

要把一种语言的美,变成全世界的美。这位“诗译英法唯一人”如是说。

《许渊冲经典英译1000首》套装

当年,许渊冲的父母、哥哥并没想过,许渊冲成为翻译大家,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获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大奖,获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但是他们身上的品质、素养对许渊冲的影响,成就了这样的大家,又是水到渠成。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你就首先去做那样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原来出自这样的家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fxx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