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诗人的这首《枫桥夜泊》历经千年,流传很广,能背诵这首诗的人小到三岁幼儿,长至八十岁的老人。但今天我们要解读的不是这首诗,而是在寒山寺住过的诗僧寒山子写的一首诗,名为《杳杳寒山道》。
![](https://img.haomeiwen.com/i11145404/52984ff9ab3484dd.jpg)
(1)杳杳(yǎo):幽暗状。
(2)啾啾(jiū):象声词,形容虫鸣鸟叫的声音。
(3)涧(jiàn):山间的水沟。
(4)落落:寂静冷落的样子。
(5)淅淅(xī):象声词,形容风声。
整首诗翻译过来,就是:
寒山道上一片寂静幽暗,冷寂的涧边一片幽僻寥落。
这里常常有鸟儿啾啾地啼鸣,却空虚冷清不见人影。
风淅淅沥沥刮着我的脸,雪纷纷扬扬洒落在我身上。
我身处其中天天见不到阳光,年年岁岁不知春天来临。
很显然,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所谓五言律诗,就是全诗共八句,每句五字,同时符合律诗规范如对仗、平仄等要求的诗歌形式。华姐姐在解析王绩的《野望》中说过。
诗人描写的是他居住在天台山寒岩时亲眼所见山路及其周围的景致。这里需要搞清楚的是,天台山寒岩位于现在的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西边,而张继的《枫桥夜泊》里的寒山寺是在苏州市姑苏区。
整首诗读下来,感觉就是寒岩这个地方“冷、清、静、幽”。而诗人通过八个不同叠词从各个角度来描绘这番情景,比如首句“杳杳”是写幽暗的色彩;第二句“落落”是写溪边的空旷;第三句用”啾啾“的鸟鸣来烘托出第四句“寂寂”无声的山谷。第五句的“淅淅”和第六句的“纷纷”写出了风雪的动态感,第七句的“朝朝”和第八句的“岁岁”,都是指时间,但又有长短之分。
身处这样一个寒气逼人与世隔绝的环境里,时间也仿佛静止了,我们能体会到诗人那种超然脱俗不问世事的意境。
这首诗的作者寒山,和我们之前讲到过的王梵志(详见解析王梵志的《吾富有钱时》)一样,也是一个和尚,同样是经历坎坷,也被誉为是唐代少有的几个白话诗人之一。但寒山被后世认可的程度要高于王梵志,甚至在日本刮起了一股"寒山风“。更让人想不到的是美国”垮掉的一代“嬉皮士们把中国唐代的和尚“寒山”尊为祖师爷。
寒山出生富贵之家,从小锦衣玉食,唯一的遗憾就是身材矮小相貌丑陋。青年时,寒山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但因为相貌不端正被刷了下来。唐朝的官员选拔比较奇葩,不仅要有才气,还要长得帅。
悲催的寒山后来又多次参加考试,都落选了。自觉无颜见家人的寒山选择留在了京城,变成了流浪书生。后来因为被兄弟责怪,又被妻子“休夫”,寒山觉得人生无望,最后到天台山寒岩隐居起来。
独居在寒岩的寒山带着树皮帽子,穿着破衣烂衫,木头做的拖鞋,常去各个寺庙对空谩骂,行为疯癫。天台山国清寺有个在厨房做饭打杂的和尚,名叫拾得,孤儿出身,被丰干禅师收养在寺庙里,行为也很怪诞,经常给寒山一些剩菜剩饭。两个人常来常往,成为了好朋友。
据说当时有一个名叫闾丘胤的官员,出任台州刺史(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市长),在赴任前突然头疼,被国清寺的丰干禅师用一碗清水治好。他就问丰干禅师台州还有哪些高人。丰干禅师就说有一个寒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有一个拾得,是普贤菩萨的化身。他们在国清寺里烧火做饭。
闾丘胤去国清寺找到寒山和拾得。两个人得知他的来由后,哈哈大笑:“丰干饶舌,丰干饶舌。你不识弥陀,拜我们做什么?”然后携手离去。这就是成语“丰干饶舌”的由来,意思是指不该说而说或不该管却管别人的事。
闾丘胤不死心,又跑到寒岩去找寒山和拾得,人没找到,倒是在石块竹子树木上找到了三百多首寒山写的诗。他把这些诗和拾得写的诗偈编纂成册,并把这个找寒山拾得的经过写进《寒山子诗集序》里。
后世有学者对这个故事心存疑问。因为据他们考证,闾丘胤、丰干禅师、寒山和拾得生活在三个不同的时期。这些学者认为这篇《寒山子诗集序》是后人为了抬高寒山拾得的身价而做的伪作。
寒山后来圆寂在苏州的枫桥寺。后来枫桥寺改名为寒山寺,也就是《枫桥夜泊》说的那个寒山寺了。
到了元朝,寒山的作品传入日本,被日本社会所推崇,引起了一股研究“寒山诗”的潮流。现在甚至有不少料理店和酒就取名为“寒山”。
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收录了寒山的诗,他被正统文化认可。比较起来,早于寒山,同样写白话诗的诗僧王梵志就悲催太多了。
到了20世纪50-60年代,寒山诗被译成英语和法语。美国的嬉皮士认为寒山这种超然脱俗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精神就是他们所追求的,于是把寒山封为他们的祖师爷。这可真是意料之外的惊喜!
寒山诗在寒山生前不被看好,但他一直对自己的诗特别有信心。他觉得人们不喜欢他的诗,是因为他们愚钝,眼睛被迷雾遮住,看不清真相。
莫非这就是"世人笑我太癫狂,我笑世人看不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