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失人情”本来是《黄帝内经》里的一句话,原意是医生在诊疗时要做到不违背病人的病情。后来明代名医张介宾在其著作《类经》中据此写了一段按语,明末医家李中梓又进而对之进行了一番精练润色后,写出了“不失人情论”。
在文章中,李中梓一开始就指出《黄帝内经》中“不失人情”这句话深入人心,因为它对于医家来讲是一件十分急迫的事,但是真正要做到又是十分困难的。他进而把人情分为了3类:病人之情、旁人之情和医人之情,并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论说。
他认为病人之情大体来讲有“四不同”和“六为害”。“四不同”包括病人藏气的不同、好恶的不同、交际的不同和调治的不同。例如,有的病人是阳盛的体质,他就适合用寒凉的药物;而有的病人是阴盛的体质,那他就适合用温热的药物。这就是病人藏气的不同。再如,有的病人喜欢听吉利话,医生把病情如实相告可能就会受到指责;有的病人总是对自己的病情忧心忡忡,这时医生的安慰就有可能被认为是骗人的,这就是病人好恶的不同。“六为害”则包括病人没有主见的危害、过于谨慎的危害、患得患失的危害、性格缓急的危害、对药物有成见的危害、故意隐瞒病情的危害等。例如,有的病人治病只求稳当,害怕医生用不同寻常的治法,这样当然很难把病治好。这种病人就属于过于谨慎的病人。还有的病人是急性子却患了慢性病,他就会频繁换医生,从而导致杂乱用药;相反,慢性子的病人患了急性病,又可能会因为拖延而造成疾病恶化,难以挽救。这又属于病人性格缓急所造成的危害。
“旁人之情”也很复杂。例如,有的话可能有根据却不符合病人的病情,有人不通医理却随便乱说,有人简单地认为和自己相同的意见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地位尊贵的人的固执言论一般很难违抗,亲戚朋友的偏见也很难改变。
“医人之情”则列举了医生的不光彩一面,如有的医生擅长花言巧语、阿谀逢迎,有的医生没有真才实学而一味骗人,有的医生诊病随便、鲁莽,有的医生喜欢嫉妒、诋毁别人,有的医生十分贪财,诊病常常心存侥幸等。如果病家不了解医生,可能就会请很多医生来看病,这样就会由于知医不真,任医不专而导致治疗最终失败。
李中梓列举了以上医疗实践中种种复杂的“人情”,是希望人们了解这些人情,不要被一些陋习所侵蚀。这对我们当今的社会,仍有现实的警示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