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文章明确界定了什么是真正一字不差的阅读这个概念,并给出了做到一次不差阅读的方法——对焦阅读法。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对概念的反思,如果不感兴趣,可直接跳到第三部分看方法论。
大家都知道用手机拍照时候需要在屏幕上点一下进行对焦。被聚焦的物体就是画面主体,其他景物构成画面背景。相对于背景来说,主体往往更清晰,更突出。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才能主次分明,让人一眼就明白照片要表达的内容。下面用两张照片让大家感受下对焦不同造成的成像差异。
![](https://img.haomeiwen.com/i1728395/84e01b0defa322e0.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728395/dc59d0c631bc61d0.jpg)
两张照片在同一场景下拍摄,只不过是对焦点不同,我们看到的画面就天差地别。我们都更喜欢对焦清晰的第一张,对吗?如果在阅读中我们也能够做到不同对焦,又会有怎样的效果呢?
一字不差的阅读,你真的理解对了吗?
5个月前,我学习了一个方法,叫一字不差的阅读,我把它奉为指导我阅读的圣经。每次要读重要的文章,我都会用到它。五个月后,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这个方法带给我了什么样的改变”?仔细思索,似乎除了在阅读态度上更认真以外,也没有其他明显的变化。可当时老师说,一字不差的阅读是可以提高人的深度思考能力的,我也对此笃信不疑。既然方法没有错,那没有变化可能就是我自己的问题了。琢磨了几天,我意识到自己是没有把一字不差的阅读的概念弄清楚。我对它的解释只限于字面意思,认为一字不差的阅读就是在阅读的时候不要漏掉一个字。但没有考虑它更深一层的含义——要一字不差的去思考,要确保读到的每一个概念都是被自己清晰,明确,准确理解了的。
怎样才能做到一字不差的理解文中的每个概念呢?
对焦阅读。即通过对一篇文章3次不同的对焦阅读,确保自己能够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对文章进行解析,最终达到对文章的每个概念认知清晰,正确。
![](https://img.haomeiwen.com/i1728395/f1c46cc317c007c0.png)
7步完成对焦阅读
第一次阅读:
1.标出文章段落;
2.边阅读边归纳段落大意,划分文章层次;
3.整合所有段落,理清文章结构脉络,总结文章主要观点。
第二次阅读:
1.在第一次阅读的基础上,迅速标注关键词及模糊不清的地方;
2.根据上下文语境对关键词语做出判断和理解。关键点在于,当认为自己理解这个概念的时候,一定要能够举一个实际例子来证明自己确实能够应用这个概念了;
3.对于模糊不清的地方,能查的查,能问的问,实在搞不清楚的,我并不会太死磕,先记录下来。因为有些时候,可能是自己理解不清,有些时候,可能是作者表述不清楚。
第三次阅读:
1.彩色标注。关键点在于,不是每个词都要标,而是一部分关键词语。一旦把这些词语标注出来,文章就不再是一篇静态的文字,而成为了一副有色彩,有感情,流动的画面。而我也不再是一个观察者,就仿佛和作者一起走进了她精心打造的“世外桃源”,在那里能看到她写作的源头。
对焦阅读的好处—构建三维思考模型
![](https://img.haomeiwen.com/i1728395/87c9de4b3b3d678c.jpg)
以前我也会不止一次的反复阅读一篇文章,但很少去思考每次阅读到底要达到什么目标,只是听信那句话:“每读一次就多加深一层理解”,到底加深在哪里了,加深到哪个程度了,自己是全然没有概念的。对焦阅读的好处就在于,每次阅读,都会有不同侧重任务,从文章骨架,到具体内容,再到写作手法,是一个从读进去,到读出来,再返回去的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从外到内理解作者,从内到外结合自我,从读者到作者视角转变的三个不同理解维度。就像在同一个场景里拍照,你从近景,中景,远景各自对焦,最终就能构建起一个立体的画面。如果你只是从一个焦点拍,即使拍很多张,也不过是一个平面图。
重复不等于一成不变
重复练习是任何技能进阶必不可少的步骤,但是重复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阅读技能是需要长期持续进行的,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调整自己的阅读焦点,给自己更多的阅读角度,不断练习,不断改进,最后才可能真的做到深度思考。
记得,拍照要对焦调焦,阅读同样需要对焦调焦。
后记:
1.在阅读这条路上,我也还在摸着石头过河,文中的阅读方法还不够成熟,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如果你对阅读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送上鲜花,请你来指教。
2.文章的思想来源是《怎样阅读一本书》。关于这本书,我曾专门写过2篇阅读笔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我的简书中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