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页 图侵删
当鼠标滚轮定格在笔试成绩排名的那一刻,怆然之情油然而生,犹记三年前大学毕业,参加安徽省公务员招录,招7人,在1:3的面试参与人员下,我以递补的第21人进入复试,过低的排名让我心灰意冷,最终草草收场。然而,三年后的研究生毕业后参加上海公务员招录,招8人,同样的面试比例下,我排名第21,三年的准备并没有让我在笔试中胜人一筹,历史的覆辙再次上演,逃避,去考博?还是认命,去工作?我不想再同一块石头上跌倒两次!
招录8人,按照1:3的面试规则,一般认为,笔试排名前8的人属于内围,第9到第16名属于中围,第17名到第24名属于外围。内围的考生重在防守,只要面试中稳扎稳打,基本能顺利"登岸";中围的考生重在突破,距离内围很近,必须在面试中取得中上的成绩才可跻身上位;外围的考生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一种"牺牲品",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满足1:3这个招录规则,毕竟在面试取得大分差的优势远远难于笔试,所以在面试中翻盘的"黑马"凤毛麟角,一旦显露,总被人津津乐道。
笔试到面试的间隔较短,与其忧虑是否能面试突围,不如静心思考应对策略。24名中的第21名,我身处"外围"中的外围,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当时公考时就抱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去闯"独木桥",现在都站在"桥"上,就算落水,也比起没"上桥"的人多了一份机会。我迅速分析了我的优势和劣势:优势是参加过省考、国安局、国企、银行、公立学校等面试,无论是机关的结构化面试,还是企业的非结构化、半结构化面试,我熟知规则,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劣势是笔试排名过低,机会渺茫。综上看来,比起同等应届考生,我在面试上还是有很大机会的,我的目标有且只有一个:必须要拿高分。
于是我综合各类面试资料和自身经验,我总结了一个面试得分公式,此公式得分由五方面构成,每个方面都得分都至关重要。
注:经验丰富的考官会克服个人情感、偏好对评分的影响,但是服装仪表是明确在评分标准里的,而且面对两个答题水平相当的考生,考官没有任何理由让令他不舒服的考生得高分。
第一印象也称为首因效应。我常年作为考生,奔波于各类考场,感受最深的莫过于面试中焦灼的等待。面试总有先后,如果是早上7点抽签,下午4点才能面试,这中间的时间最为煎熬。我们往往会忽视一点:无论我们等多久,我们需要展现的不过10分钟而已,而考官们要坐在那儿,在断绝通讯的情况下,听下面各类考生千篇一律的"拙见",整整1到3天!试想,在考官精神和身体都处于长期疲惫的状态下,有个衣着突兀的考生走进来,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的讯号。"以貌取人"在面试中是规则,更是技巧,一套标准清爽、干净利落的西服会让考官觉得很舒服,至少不会给疲惫的考官在视觉上添堵,保障了考生正常的得分区间。仪表上,其实无需多言,看看新闻上的公务员,再想一想这不是模特演员面试,心里应该就有点数了。细节在第一印象中也很重要,敲门、进屋、关门、拉椅子、坐姿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有讲究,不可忽视。
第一印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官对考生等级的评判,考生固然可以在表达内容上矫正回来,但需要有足够的"干货"打动考官。与其如此,为何不事先准备好,从而有一个简单而顺利的开头呢?服装仪表就像是考试中的送分题,只要去准备,就一定有效,尊重自己,也尊重了考官,千万不要反其道而行之,挑战考官的审美。
其次是表达途径。主要包括气质、语言(肢体语言)、声音、面部表情。如果说第一印象是静态的,那么表达方式是动态的,考生可以在举手投足间展现个人的风度气质,从而加深考官的感觉或者印象。我曾在面试准备间观察过埋头背诵的考生,也在面试间里听过同岗位考生的现场回答,还作为考官应聘过不同专业的学生,面试者有没有经验是一件非常好判断的事情。大部分考生在"公考"这种高强度的面试中容易紧张,这是致命的。紧张的情绪会蔓延传染全身,随之带来的是表情不自然,行为举止可能出现琐碎或者下意识的习惯动作,严重的会出现口齿不清、语言组织混乱,甚至导致大脑一片空白!对于普通的应届考生,如何快速变成一个看起来"经验老道"的选手,这当然需要技巧。
先说气质,气质固然是长时间积淀形成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在短时间内对自己进行包装。可以想象一下,演说家在舞台前需要强化的是情绪渲染,而现实中正常的交谈并不需特别激情澎湃。面试中考生需要给考官展现出一个能维持10分钟的积极向上、胸有成竹的姿态就足够了。语言和声音紧密结合,标准的普通话、响亮自信的声音是表达的基础,回答时一定要流畅,出口就是完整的句子,面试中的大忌就是声音小、底气弱,含糊不清、结结巴巴,前后停顿过久、"卡壳"。适当的肢体语言能抓住考官的注意力,不过谨记要少用,要完全杜绝下意识的无效小动作和口头语,这需要通过镜子反复的自我纠正。考生在面试中面部表情要始终保持微笑,展现出谦恭、诚恳、积极的形象,目光要柔和平淡、聚精会神,给考官留下良好的印象。考官可能会盯着考生看,这时不能挑衅反盯,也不能向别处看、挤眼、频繁眨眼,应当注视考官1秒给以予以正向反馈,之后目光再下移至考官面部鼻尖,同时视线需要在主、副考官之间平移,照顾到所有人,以示尊敬。
考生可以通过长期大量的面试经验来历练,通过短期模拟训练和包装也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应届生面试的最大障碍就是缺乏此类训练,导致不能和考官进行顺畅有效的沟通,也就难以搏得考官的认可。
再次是表达内容,这是面试的核心环节,外部的包装、表达的老练、技巧的娴熟究根结底是为内容服务的。公考面试以结构化面试和无领导小组面试为主,我们这儿以结构化面试举例,阐述何如在表达内容上获得高分。
结构化面试通常是四到五题,旨在考察面试者的责任心与进取心、计划组织协调能力、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应急应变与情绪稳定性、语言表达能力。从考题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既考察考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又考察实践操作与运用。我在考前准备中有几个技巧分享给大家。一是海量读题。通过网上搜集历年公考、事业单位考试、选调生考试、国企考试真题,我们可以发现,面试的题目大同小异,某年A省的面试题过若干年后稍作修改就是B省面试题,有些国企甚至直接照搬某省公考,连题号都不作更变。通过几千道面试题的熏陶,面对各类题目,脑海中都有基本答题框架,轻车熟路,不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所谓"读题破千卷,下笔如有神"。这里有个问题必须注意,相对笔试的固定答案,公考的面试从来没有固定答案,只有参考标准,海量读题的意义不是生搬硬套的机械背诵,也不是投机于"撞题",而是熟练掌握类型,自己积累答题方法。二是关注时事。通过海量阅读,我们还能发现,评论社会现象和时事热点在面试中占有一定比重。专业知识在短时间难以大幅提高,想要在面试中出类拔萃,时事热点的准备变得尤为重要。时事热点包括万象,该如何下手呢?除了平时做好时政大事件的记录外,有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阅读官方报刊杂志,如《人民日报》《半月谈》。怎么阅读呢?看时评版板块,了解主流观点和评论意见,一年的国内外大事通览用不了多少时间,切忌走马观花看"时事",关键在于"评论"。三是做好草稿。面试中是有打草稿的时间,而且是自由安排的。一般来说,控制在五分之一的时间比较合适,即10分钟的面试,2分钟的草稿时间;15分钟的面试时间,3分钟的草稿时间。打草稿非常重要,决定了答题语言的流畅程度,也决定了回答的逻辑。一般回答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层逻辑回答,每层的具体措施要分条写清楚,切记不要只写关键词,这样容易导致思维断层,语言难以为继,一旦出现"卡壳",考生很容易"崩盘"。
面试内容的难度(除极个别一眼很难看出答案的题目)对于普通的大学生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其实质是考核考生在一个高强度紧张的环境下,限定时间内答题的能力。因此考生要合理分配每道题目的时间,擅长的题目要回答的精练,句句有效;不擅长的题目要回答的全面,点面结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可能展现自己有效的得分手段,这也是综合素养的一个体现。
再说说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一样,属于硬实力,不同的是,表达方式属于进阶技巧,如果把面试看做成盖房子,表达内容是砖块,表达途径是水泥,那么表达方式就是骨架,决定整个房子的造型。这一环节体现了考生面试的综合能力,是高分和中上分的分界线。我简要说两个方面。第一点是综合思维。不能对考题进行非黑即白的判断,事物是对立统一的,要从多方面看问题。举个例子:
早班车上老奶奶因为漏听站名没来及下车并打伤司机,你怎么办?
三等考生就直接判定老人故意伤害,打电话报警;二等考生还会考虑司机受伤,拨打120求救;
高分考生这么回答的: eq \o\ac(○,1)询问司机伤势,拨打120,并和司机沟通靠边停车。 eq \o\ac(○,2)告诉老奶奶可能司机漏报站名,可能是她漏听站名,劝说并安排出租车送她回目的地。 eq \o\ac(○,3)停车后,及时与交警沟通,说明停车缘由,配合交警保障早高峰公共交通的秩序。 eq \o\ac(○,4)与和司机沟通,请求安排下一辆公共汽车,保障车上其他人的正常出行。 eq \o\ac(○,5)遇到这种事情,要冷静处理,化解矛盾,尽自己的能力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这个题目每一个字都传达了信息,要仔细审题,多角度回答。以上回答不仅全面,还包含逻辑思维,做事分轻重缓急,如果先去处理老奶奶的事,对伤者来说,显然不妥。还要注意,多方面看问题的前提是一定要找准角度。很多题目都会在末尾写清要求,或作为政府工作人员,或作为普通百姓,一定要站在正确的身份立场,回答才符合该身份的特点。
第二点是模板化和去模板化。近年来一边是各大辅导培训机构大肆兜售所谓的面试"万能模版",一边所谓专家学者对"模板化"痛心疾首,大呼"去模板化"。这里有个误区,错误并不是在"模版化",而在如何使用。"模板化"说到底提供的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解题思路,它涵盖着答题方法和逻辑,可以随时更新填充素材,而不是一成不变。如果把"模板化"的内容直接变成答案:谈准备,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谈大公无私,就焦裕禄;谈方案,就"及时总结,上报领导"。满口套话,成段背诵,这恰恰违背了"模板化"的初衷,之前我推荐"海量读题"也反复强调总结类型,不是机械背诵。举一个例子:
为了治理雾霾,郊区某环保局准备开展禁止秸秆燃烧活动,由你负责,怎么办?
模板化:上级让我负责就是对我认可,也是对我能力的肯定,我一定把这项工作做好不辜负领导的信任。 1)招募志愿者,制定调研方案,分配任务,交由领导审阅。2)采取调查问卷的方法,上门询问。3)收集分析整理问卷,分析原因,写出对策。 4)形成书面调查报告交给领导批示。
自由填充后:首先简单阐述治理雾霾具有重大意义 1)招募志愿者,制定调研方案,了解本地秸秆焚烧的地点、时间,根据焚烧规模分配任务,落实到人,交由领导审阅。2)采取实地走访的方法,记录村民对焚烧秸秆的认识,以及对回收秸秆的看法等。3)收集分析整理材料,分析原因,制作宣传手册、举办讲座来回答村民最关心的问题,普及科学处理方式。 4)组织人员定期实地查看,检查是否还存在焚烧秸秆的现象。 5)将此活动的经费和经验总结形成书面调查报告交给领导批示。
通过例子我们明显看出"模版"提供的基本思路,然后需要根据题目进行必要的相关填充,紧贴问题与实际,并且有实质的解决方案,像"制定方案"这类词就太笼统,"如何制定"才是关键。如何才能有丰富和鲜活的素材呢?这离不开日常的知识积累和对时政热点的敏感,用当下关注的时政热点印证材料,或者套用化用领导人的好词好句来引出观点,都是加分的亮点。
最后是机遇。面试是主观判断,自然有不确定性。把机遇作为"1%"单独列出来,就是希望考生们能摆正心态,既然能进入面试,每个人都有机会,不可因为名次靠前而忘乎所以,更不能因为垫后而妄自菲薄。我最终以面试92分的成绩杀出重围,成功上岸。无论如何,面试综合了各种因素,失败了,总结经验明年再战;或者转身离开,也许还有更广阔的舞台等着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