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背景:《童年》这部作品是高尔基写于1912年--1913年间,俄国第一次革命失败之后。这是作者基于对国民性格、民族文化和经济状况的分析,得出的结论:俄罗斯人愚昧落后、自私贪婪、因循守旧,病态、野蛮的生活方式。而这些劣根性正是俄国人民和俄国革命的大敌。想要民众觉醒,先要觉知。这让我想起鲁迅先生对我国国民性的批判,尖锐、深刻。
个人感想:萧红的那本《呼兰河传》也如同《童年》一样散发着温暖的伤痛,但这些伤痛却不是绝望的、致命的,而是克制的、温和的。
这本《童年》与《呼兰河传》一样是纪实文学,胜在故事的趣味性和故事背后的思想性,给人以启迪和警醒。之所以在读《童年》的时候让我想起《呼兰河传》是因为这两部作品的语言同样的优美,描述同样的细腻 ,一段段的回忆带着气味和画面扑面而来,如同亲身经历一般。
外祖父动手打外祖母头部将发卡刺入头皮发泄愤怒,长辈动辄体罚孩子导致昏迷,大舅舅米哈伊尔无缘无故打死了大舅母,后爸用脚尖踢母亲的胸,两个舅舅捉弄小岗茨使他丧生,让老长工戴上烧红的顶针,把爸爸推入冰窟窿中,并且砸他伤他的手。这些在我们看来丧心病狂的行为,在故事中的人看来只是稀松平常。
套用老长工的话 ,他们见不得好人,好人在这里活不下去。
苦难如同一所大学,也像一个染坊,可以把一个人磨练出钢铁般的意志,也可以把人彻底毁灭。如妈妈,瓦留莎,这个人物的出场让人充满了期待,故事开头处处体现出母亲性格中的抗争意识,表现出母亲与其他人的不同。可是随着故事展开,母亲在变得吝啬、扭曲的父亲家里寄人篱下,生活处境日益艰难,母亲这朵铿锵玫瑰逐渐枯萎,最后残败。即便在临死之前,还记挂着伤害她那么深的人,这多少令人有点失望。
环境多么可怕,如同一座绞肉机,于无形之中将一个人的意志毁灭,夺取了生命的鲜活性。很多人,在这样环境下,要么如行尸走肉般苟活,要么在这样的环境中,被生吞活剥。
尽管如此,透过作者的文字,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光明和希望。
外祖母的童话故事、乐观的人生态度、坚韧的个性滋养这童年的阿廖沙,正是在外婆营造的世界里,成为他最好的养分。和小茨冈的友谊、老长工的语重心长、好事情的神秘莫测也都带给了阿廖沙判断事物的不同视角,而不至于一直被同化,被侵染。也正是这些有能量的人,使作者能成长成为一个心地善良、爱憎分明、是非清楚的人。
我们的生活是令人惊叹的,这不仅因为在这种生活中这层充满各种畜生般肮脏的土壤如此富饶和肥沃 ,而且还因为从这层土壤里仍然胜利地生长出明亮、健康和富有创造力的东西,生长着善良——人性的善良,唤起一种不可摧毁的希望,希望我们光明的、人道的生活复兴。
高尔基
故事人物介绍:
外祖父,外祖母阿库琳娜·伊凡诺夫娜
舅舅米哈伊尔,舅舅雅科夫,娜塔莉亚舅妈 母亲瓦留莎 父亲马克西姆 后爸叶夫盖尼·瓦西里耶维奇
阿廖沙 两个表哥萨沙 表姐卡捷琳娜
小茨冈 老长工格里高利 租户好事情
书中金句:
由于贫困,俄罗斯人一般都像小孩那样喜欢拿痛苦来开心,玩弄痛苦,很少以不幸为耻。在无尽的日常生活中,痛苦就是节日或灾就是游戏在空无一物的脸上有一条爪痕,也算是点缀。
阴沉的秋天,不仅看不见太阳,也感觉不到阳光的温暖,甚至能够忘记太阳的存在——就在这样的秋天里,我曾不止一次在树林里迷过路。当你已经远离了大路,又身心疲惫找不到小路时,你只有踩着泥泞的道路,越过丛丛的荆棘,踏着高低不平的土墩,径直向前。这样,最终你总能走上宽阔的大路!
外祖父对我说:“喂,列克谢,你不是奖章,不能老是挂在我的脖子上,这不是你呆的地方,你到人间混饭吃去吧…”
在她没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接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是我充满了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从那时起我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人们,仿佛我心上的外皮给人撕掉了,于是,这颗心就变得对于一切屈辱和痛苦,不论是自己的,或别人的,都难以忍受的敏感。
要管大人的事!大人都学坏了;上帝正考验他们呢,你还没有受考验,你应当照着孩子的想法生活。等上帝来开你的心窍,指示你应当做什么,领你走那应走的道路。懂不懂?至于什么人犯了什么过失——这不是你的事。这让上帝来判断,惩罚。这要他来管,不是我们!
她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她的衣服全是黑色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他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我想,要是他有钱,穿得好,我会怕他的,但是他很穷;皮短衣的领口露出皱皱巴巴的脏衬衣的领子,裤子上全是污点和补丁,赤脚穿着破鞋。穷人不可怕,也没有危险,外祖母对他们的怜悯和外祖父对他们的蔑视,不知不觉地使我相信了这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