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郑也夫·社会学专题50讲》
12利己、亲缘利他和互惠利他

12利己、亲缘利他和互惠利他

作者: 晨的夜 | 来源:发表于2018-05-10 11:00 被阅读9次

    今天的讲题是利己、亲缘利他、互惠利他。对题目做一点说明, 我们讲的是人类在本能上,是利己还是利他。

    当然这是个古老的题目,围绕这个题目有过无数场伟大的争论。

    我这样给利己和利他下定义,帮助自己之外的任何人都是利他。这个定义重点在,对行为的确定之上,而不问动机。

    我当然知道行为和动机从来都是交织在一起的,但我为什么不把定义主要的对象界定为动机呢?因为他人的动机你是搞不明白的,所以我们干脆过问行为,而不过问动机。

    按照刚才那个定义,利己的范围是狭窄且清晰的,而利他的范围是很宽阔的。

    接下来就要区分一下不同类型的利他:
    第一种利他是亲子,亲缘间的利他行为;
    第二种利他是互惠利他,是合作关系之中的行为。你是为了收取一定回报,但是你也在这之中帮助了他人;
    第三种利他是不求回报地帮助陌生人。

    好,我们书归正传,从利己说起。

    利己:天助自助者

    有句俗话:天助自助者。

    汉民族在全人类中,应该说都是一个罕见的,未被宗教征服的民族。

    所以在汉民族的语境中说天助自助者,我理解天助不是什么超自然的神灵,不是上帝,可以把天助理解为一切帮助。

    我们可以这样翻译这句话:如果你没有起码的自助,那么一切帮助也都救不了你。

    我觉得利己和自助是非常相似的东西,我认为上一句俗话当中包含着真理:利己应该是生物的世界中最基本、最有效的生存策略。

    没了它是绝对不行的,没了它个体不行,群体生活也将紊乱。

    中国有部古典小说《镜花缘》,里边描绘了一个君子国,君子国当中的人不关心自己的利益,都是想着帮助他人。

    如果基本的生存策略是这样的,这个团体里面的生活将乱套的,为什么呢?

    因为个人的冷暖、温饱自己最清楚,他人帮助管理那是隔靴搔痒,一定是低效率的。

    由这个俗话我们推论出, 利己是基本的行为策略。

    进而我们走向达尔文的进化论,很多人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似乎倾向于利己。什么是适应?生存和繁衍,这不都是自己的事情吗?打理好自己的生存和繁衍不就是利己行为吗?

    初看起来是这样,但其实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并没有这么简单。

    人类毫无疑问是适应这个星球环境的物种,但是你不要忘了,人类很早就开始过上了非血缘关系的群体生活,在这之中每个人是依赖于合作的。

    处在一个依赖于合作的生存环境中,一个人如果是极端利己的,他在这之中能成为一个适者吗?

    换个角度说,我们中一半人要做母亲的,按我的狭义的利己来说,这些人都是利他的,要关爱他们的子女的。

    另外,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会与自己非血缘关系的他人合作,在合作中他们怎么可能没有利他行为呢?

    所以,100%的利己主义者,在团体生活中不会是适者。

    达尔文自己有个牛皮纸口袋,上面写着:关于道德,陈旧而无用的笔记。

    这口袋里的笔记是专门探讨利他的。达尔文说,性本能、亲子本能、社会本能,这三个本能是利他的来源。

    我们概括前面所说的,利己肯定是一个本能。利己是一个极有效率的生存策略,是不可能被颠覆的生存策略。我们要问人类只有一个本能吗?还有没有可能有其他的本能?答复是当然有的。

    亲缘利他

    接下来我们讨论母爱。

    母爱是一种本能,而母爱应该是最强的,不要回报的利他行为。

    人类的母爱大概在整个动物世界中都是最强的母爱,其他动物的母爱远远达不到这种程度。为什么呢?是因为动物需要母爱的程度低于人类。

    我们在前面说到,人类婴儿最无助,幼态持续的时期最长,这种无助和最长导致着人类需要最强和持续期最长的母爱,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在原初的时候,有可能有两种类型的母亲,一种是对婴儿、孩子投入母爱较小,还有一种是对婴儿、孩子投入很大。

    在从动物转化到人的这个过程初期,婴儿的夭折率是非常高的。其结果就是对孩子投入母爱不够的这些母亲,她们的孩子成活率是较低的;而母爱投入很大的母亲,孩子成活率一定是很高的。

    下一代存活下来的孩子当中,多数母亲也投入了很大的母爱,这样一代一代筛选下来,最后活下来的大多数母亲都是投入了很大的母爱。他们继承了母亲的基因、品性,所以从本能上也是极富有母爱的人。

    接下来我们说到父爱。

    人类选择了一夫一妻的婚配制度,父亲当然是关爱子女的。不仅父亲会关爱子女,而且亲属之间的利他行为也是存在的。

    这是不难理解的,你帮助亲属导致亲属的后代多了,而亲属跟你们共享一些基因,所以你的关爱亲属的这种倾向是会传递下去的。这个理论的最初提出是伟大的生物学家汉密尔顿。

    但我们接下来要讨论一个比较微妙的问题:人类的父爱比母爱要弱一些。

    我想你对此应该不存异议,你存异议我也不跟你争论,就讨论为什么是这样。很多朋友会帮我解释原因,孩子的事情母亲要操心得更多,有些事情父亲代理不了,只有母亲来做。

    比如说养育婴儿的第一要务哺乳,那是母亲的专利。这个理由说得对,但我在这里还要讲其他一些耐人寻味的理由。

    母爱的进化时间要长得多,从动物到人大多数物种都离不开母爱,而父爱的发生是很晚的事情。

    在非一夫一妻制的动物那里,没有父爱,也不需要有父爱。你看多偶制的物种大猩猩,首领垄断了群体内的全部异性。群体内的子女都是他一个人的,子女太多了,他想管但管得了吗?

    父爱产生于一夫一妻制,一夫一妻制导致了父母双系抚育子女,那是比较晚近的事情。

    不错,我们人类在几百万年前就已经选定了一夫一妻制,当然人类和大猩猩一样,曾经也是多偶制。

    父爱和母爱从它在进化的历程当中,一个是源远流长,另一个则是晚近很多的事情,所以他们的强度不一样。

    再说一个小理由,母子关系是确凿无疑的。这个孩子是从我肚子里生出来的,怎么可能不是我的孩子呢?

    而父子关系无论在动物的世界里,还是在人类的世界里,在确定性上都是要稍打问号的,很可能你以为是你的子女,但其实不是。

    当然我们不是要来调查多少个父亲的子女,其实不是他的子女,我们要说的是基因带来的这种本能倾向。

    因为从动物的世界过渡到人类早期的世界,确实很多父子的关系是存疑的,这个原因导致了父爱弱于母爱。

    我这种解释,您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听取,那是您的事情,我提供这样的一个说法。

    互惠利他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种利他,互惠利他。

    互惠利他就是合作的利他,这不仅存在于人类的社会中,也广泛地存在于生物的世界中。

    生物学家举出了若干例子,比如清扫鱼。大鱼和小鱼定期地都游到珊瑚礁附近,小鱼游到大鱼口中去吃它嘴里的牙秽,大鱼绝不借机吃掉小鱼。小鱼吃完牙秽以后,乖乖地游出去,也不借机咬大鱼的一口肉。它们相处得很好,完成了互惠。

    再看猴子的梳毛,这是他们的一个保留曲目。这不光是一个个人卫生的问题,也对他们心理上的舒适有一种巨大的帮助。

    最常见的互惠案例还是昆虫与花朵的关系。

    在人类这里,互惠的利他当然是最广泛存在的利他了,它是走出血缘关系之后最普遍存在的一种利他形式。

    当然人类社会里这个互惠利他是有条件的,一个条件是常常发生在小团体内,第二个条件是它最好是一种持续的关系,是一种长线的交往。

    因为互惠关系中的一大风险,常常会颠覆这种关系——欺诈。

    这种风险特别容易出现在双方合作关系即将终止的时候,我们常说的“59岁效应”就是一个案例。

    59岁之前的干部为什么很靠谱又兢兢业业?因为他和单位的合作关系是一种长线关系,还期待升迁,他希望至少保持住这个职务。

    当他发现他要走了的时候,如果功利地打算,就会想捞一把,这就是互惠关系的存在依赖于一些条件。

    互惠关系的动机当然要有所收获,那不然我们忙乎什么呢?所以你会认为与母子之间的利他,和亲缘利他相比,互惠利他是要回报的,这种行为是不能高看的,是渺小又自私的。

    但我认为这种行为其实也很伟大,因为它成全了人类。如果人类当中只存在血缘利他,那就相当于蚂蚁的王国,相当于老鼠的行为。

    老鼠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呢?在血亲之内大家非常抱团,但是来了与我没有血缘关系的老鼠后会怎么样?他就是我的敌人。

    老鼠的世界是封闭在血缘团体内的,如果人类没有这样的机会主义的所谓互惠利他,只有血缘的利他,那我们无异于就是老鼠这样的物种了,我们无异于就是一个高度封闭的物种了。

    互惠利他与老鼠这样的交往是不一样的,互惠利他是不问血缘、出身、门第,只问我们之间能不能互惠,能不能双赢。互惠利他是走出血缘关系的一个伟大的突破口。

    利己和利他是一个天大的题目,我们要在两讲内了结这个题目,本身就是一个挑战。今天讲到这里。

    下一讲我们将进入一个难题:对陌生人的不求回报的利他为什么能存在于人类社会?它是不是一种本能?下一讲的题目是:恻隐之心的生物学解释。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内容对你有帮助,欢迎你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我们下一讲再见!今天的讲题是利己、亲缘利他、互惠利他。对题目做一点说明, 我们讲的是人类在本能上,是利己还是利他。

    当然这是个古老的题目,围绕这个题目有过无数场伟大的争论。

    我这样给利己和利他下定义,帮助自己之外的任何人都是利他。这个定义重点在,对行为的确定之上,而不问动机。

    我当然知道行为和动机从来都是交织在一起的,但我为什么不把定义主要的对象界定为动机呢?因为他人的动机你是搞不明白的,所以我们干脆过问行为,而不过问动机。

    按照刚才那个定义,利己的范围是狭窄且清晰的,而利他的范围是很宽阔的。

    接下来就要区分一下不同类型的利他:

    第一种利他是亲子,亲缘间的利他行为;

    第二种利他是互惠利他,是合作关系之中的行为。你是为了收取一定回报,但是你也在这之中帮助了他人;

    第三种利他是不求回报地帮助陌生人。

    好,我们书归正传,从利己说起。

    利己:天助自助者

    有句俗话:天助自助者。

    汉民族在全人类中,应该说都是一个罕见的,未被宗教征服的民族。

    所以在汉民族的语境中说天助自助者,我理解天助不是什么超自然的神灵,不是上帝,可以把天助理解为一切帮助。

    我们可以这样翻译这句话:如果你没有起码的自助,那么一切帮助也都救不了你。

    我觉得利己和自助是非常相似的东西,我认为上一句俗话当中包含着真理:利己应该是生物的世界中最基本、最有效的生存策略。

    没了它是绝对不行的,没了它个体不行,群体生活也将紊乱。

    中国有部古典小说《镜花缘》,里边描绘了一个君子国,君子国当中的人不关心自己的利益,都是想着帮助他人。

    如果基本的生存策略是这样的,这个团体里面的生活将乱套的,为什么呢?

    因为个人的冷暖、温饱自己最清楚,他人帮助管理那是隔靴搔痒,一定是低效率的。

    由这个俗话我们推论出, 利己是基本的行为策略。

    进而我们走向达尔文的进化论,很多人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似乎倾向于利己。什么是适应?生存和繁衍,这不都是自己的事情吗?打理好自己的生存和繁衍不就是利己行为吗?

    初看起来是这样,但其实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并没有这么简单。

    人类毫无疑问是适应这个星球环境的物种,但是你不要忘了,人类很早就开始过上了非血缘关系的群体生活,在这之中每个人是依赖于合作的。

    处在一个依赖于合作的生存环境中,一个人如果是极端利己的,他在这之中能成为一个适者吗?

    换个角度说,我们中一半人要做母亲的,按我的狭义的利己来说,这些人都是利他的,要关爱他们的子女的。

    另外,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会与自己非血缘关系的他人合作,在合作中他们怎么可能没有利他行为呢?

    所以,100%的利己主义者,在团体生活中不会是适者。

    达尔文自己有个牛皮纸口袋,上面写着:关于道德,陈旧而无用的笔记。

    这口袋里的笔记是专门探讨利他的。达尔文说,性本能、亲子本能、社会本能,这三个本能是利他的来源。

    我们概括前面所说的,利己肯定是一个本能。利己是一个极有效率的生存策略,是不可能被颠覆的生存策略。我们要问人类只有一个本能吗?还有没有可能有其他的本能?答复是当然有的。

    亲缘利他

    接下来我们讨论母爱。

    母爱是一种本能,而母爱应该是最强的,不要回报的利他行为。

    人类的母爱大概在整个动物世界中都是最强的母爱,其他动物的母爱远远达不到这种程度。为什么呢?是因为动物需要母爱的程度低于人类。

    我们在前面说到,人类婴儿最无助,幼态持续的时期最长,这种无助和最长导致着人类需要最强和持续期最长的母爱,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在原初的时候,有可能有两种类型的母亲,一种是对婴儿、孩子投入母爱较小,还有一种是对婴儿、孩子投入很大。

    在从动物转化到人的这个过程初期,婴儿的夭折率是非常高的。其结果就是对孩子投入母爱不够的这些母亲,她们的孩子成活率是较低的;而母爱投入很大的母亲,孩子成活率一定是很高的。

    下一代存活下来的孩子当中,多数母亲也投入了很大的母爱,这样一代一代筛选下来,最后活下来的大多数母亲都是投入了很大的母爱。他们继承了母亲的基因、品性,所以从本能上也是极富有母爱的人。

    接下来我们说到父爱。

    人类选择了一夫一妻的婚配制度,父亲当然是关爱子女的。不仅父亲会关爱子女,而且亲属之间的利他行为也是存在的。

    这是不难理解的,你帮助亲属导致亲属的后代多了,而亲属跟你们共享一些基因,所以你的关爱亲属的这种倾向是会传递下去的。这个理论的最初提出是伟大的生物学家汉密尔顿。

    但我们接下来要讨论一个比较微妙的问题:人类的父爱比母爱要弱一些。

    我想你对此应该不存异议,你存异议我也不跟你争论,就讨论为什么是这样。很多朋友会帮我解释原因,孩子的事情母亲要操心得更多,有些事情父亲代理不了,只有母亲来做。

    比如说养育婴儿的第一要务哺乳,那是母亲的专利。这个理由说得对,但我在这里还要讲其他一些耐人寻味的理由。

    母爱的进化时间要长得多,从动物到人大多数物种都离不开母爱,而父爱的发生是很晚的事情。

    在非一夫一妻制的动物那里,没有父爱,也不需要有父爱。你看多偶制的物种大猩猩,首领垄断了群体内的全部异性。群体内的子女都是他一个人的,子女太多了,他想管但管得了吗?

    父爱产生于一夫一妻制,一夫一妻制导致了父母双系抚育子女,那是比较晚近的事情。

    不错,我们人类在几百万年前就已经选定了一夫一妻制,当然人类和大猩猩一样,曾经也是多偶制。

    父爱和母爱从它在进化的历程当中,一个是源远流长,另一个则是晚近很多的事情,所以他们的强度不一样。

    再说一个小理由,母子关系是确凿无疑的。这个孩子是从我肚子里生出来的,怎么可能不是我的孩子呢?

    而父子关系无论在动物的世界里,还是在人类的世界里,在确定性上都是要稍打问号的,很可能你以为是你的子女,但其实不是。

    当然我们不是要来调查多少个父亲的子女,其实不是他的子女,我们要说的是基因带来的这种本能倾向。

    因为从动物的世界过渡到人类早期的世界,确实很多父子的关系是存疑的,这个原因导致了父爱弱于母爱。

    我这种解释,您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听取,那是您的事情,我提供这样的一个说法。

    互惠利他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种利他,互惠利他。

    互惠利他就是合作的利他,这不仅存在于人类的社会中,也广泛地存在于生物的世界中。

    生物学家举出了若干例子,比如清扫鱼。大鱼和小鱼定期地都游到珊瑚礁附近,小鱼游到大鱼口中去吃它嘴里的牙秽,大鱼绝不借机吃掉小鱼。小鱼吃完牙秽以后,乖乖地游出去,也不借机咬大鱼的一口肉。它们相处得很好,完成了互惠。

    再看猴子的梳毛,这是他们的一个保留曲目。这不光是一个个人卫生的问题,也对他们心理上的舒适有一种巨大的帮助。

    最常见的互惠案例还是昆虫与花朵的关系。

    在人类这里,互惠的利他当然是最广泛存在的利他了,它是走出血缘关系之后最普遍存在的一种利他形式。

    当然人类社会里这个互惠利他是有条件的,一个条件是常常发生在小团体内,第二个条件是它最好是一种持续的关系,是一种长线的交往。

    因为互惠关系中的一大风险,常常会颠覆这种关系——欺诈。

    这种风险特别容易出现在双方合作关系即将终止的时候,我们常说的“59岁效应”就是一个案例。

    59岁之前的干部为什么很靠谱又兢兢业业?因为他和单位的合作关系是一种长线关系,还期待升迁,他希望至少保持住这个职务。

    当他发现他要走了的时候,如果功利地打算,就会想捞一把,这就是互惠关系的存在依赖于一些条件。

    互惠关系的动机当然要有所收获,那不然我们忙乎什么呢?所以你会认为与母子之间的利他,和亲缘利他相比,互惠利他是要回报的,这种行为是不能高看的,是渺小又自私的。

    但我认为这种行为其实也很伟大,因为它成全了人类。如果人类当中只存在血缘利他,那就相当于蚂蚁的王国,相当于老鼠的行为。

    老鼠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呢?在血亲之内大家非常抱团,但是来了与我没有血缘关系的老鼠后会怎么样?他就是我的敌人。

    老鼠的世界是封闭在血缘团体内的,如果人类没有这样的机会主义的所谓互惠利他,只有血缘的利他,那我们无异于就是老鼠这样的物种了,我们无异于就是一个高度封闭的物种了。

    互惠利他与老鼠这样的交往是不一样的,互惠利他是不问血缘、出身、门第,只问我们之间能不能互惠,能不能双赢。互惠利他是走出血缘关系的一个伟大的突破口。

    利己和利他是一个天大的题目,我们要在两讲内了结这个题目,本身就是一个挑战。今天讲到这里。

    下一讲我们将进入一个难题:对陌生人的不求回报的利他为什么能存在于人类社会?它是不是一种本能?下一讲的题目是:恻隐之心的生物学解释。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内容对你有帮助,欢迎你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我们下一讲再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2利己、亲缘利他和互惠利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gkz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