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学之光
对心理学的疑惑

对心理学的疑惑

作者: 无稽之人 | 来源:发表于2019-11-22 19:48 被阅读0次

    在小丑这部电影中,小丑的愤怒暗示了哥谭社会有这样一个特征:

    即那些不符合社会主流观点的人会被认为是精神病人。

    这其实也就是我对我对心理学的疑惑,以及其应用的担忧。

    就自然科学来讲,尤其是作为典范的理论物理学,其之所以获得权威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研究对象的实在性,而不是因为其结论的正确性。就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来说,只要实验条件是相同的,那么无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在不同的经纬度之上,都能得到至少是十分近似的现象。即使把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考虑进来,同样如此。比如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中国人能观察到不确定性,那么美国人同样也能看到。

    至于通过这种现象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这个本身已经与现象无关,而与科学家的方法甚至立场相关。就像爱因斯坦可以反对海森堡对于不确定性的诠释,但不能反对不确定性的现象——说到底,在自然科学中,对现象的诠释不触及现象本身:因为自然科学中的现象在时空中的可重复性保证了其在哲学上的实体性,即可以在理论层面上认为自然科学的对象是“自在”的。

    反过来,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有这样的实体性吗?

    假设一个中国人被中国的心理医生诊断为抑郁症,另一个美国人被美国的心理医生诊断为抑郁症,如果在双方互不知情的情况下,中国的心理医生和美国的心理医生交换病人,他们是否能够得到一致的结论?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心理学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排除地域、文化的差别,从中析取出自己的研究对象?

    甚至心理学本身似乎就是一个悖论:

    一方面,假如心理学处理的对象是类似于自然科学的对象那里具有理论上的实体性,那么原则上心理学的任何诠释都不能触及这种现象本身,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真的有患有心理疾病,那么这种疾病就必须是不可治愈的,这样才能保证实体概念的尊严——因此,心理学显然不能借鉴自然科学的模式去发展;进而,心理学也只能在有限的意义上利用生理学的结论,因为这两者事实上都会把心理现象转变成物理-化学现象,使得心理学失去其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性。

    另一方面,假如心理学处理的现象,并非像莱布尼茨所描述的那种“单子”式的实体,而是一种“关系”实体,那么心理学的权威性就会被瓦解,因为“关系”总是暗示着相对性,进而心理学家的诠释就难以超出他自己的经验范围而成为普遍的论断。究其根本,自然科学的绝大多数研究对象,是无时间性的:在伽利略的时代,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在我们的时代两个铁球仍然同时落地。而心理学的对象是时间性的:这意味着,曾经使得人们产生心理疾病的因素,也许在未来不会起到同样的作用;也意味着,使得某个人产生心理疾病的因素,也许不会在另一个人身上起到相同的作用;也意味着,在这个年龄段产生心理疾病的因素,也许不会在下一个年龄段起到同样的作用。

    当然,我并不是想要否定心理学,只是想说当我们匆忙地用一种理论解决问题之前,或许应该考察一下这种理论的有效性及其范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心理学的疑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gnq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