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奇葩”的教育机构,我来到了番禺前锋村的山水童源生态田园教育基地。
它是华德福学校在广州开办的第一家,全国第二家。在我看来,它是华德福教育本土化在广州做得最好的学校,因为有肖建宁老师坐阵,传统文化课程做得非常精深。
我是看到德国老师卢安克的报道知道华德福教育,对这样的教育理念一直有一种神往,因为我也渴望自己拥有那种高尚的精神追求和神秘的灵性之谜。对它的关注一直没有停止。
2016年暑假我以志愿者的身份报名参加了山海源基金会组办的“候鸟驿站”夏令营。专门免费为到广州找爸爸妈妈的留守儿童开办的。我觉得特别有意义。谁让我小时候也是“留守儿童”呢?
华德福教育一直关注乡村教育、乡村教师培养、留守儿童……抛开教育理念,单从他们关注的点来看,我就认为他们是有社会责任感的,有时代使命感的。
在那个夏令营里,我见识了这种教育的魅力。从浮躁的没有规矩的状态,到安静的有秩序的样子,无需吼叫无需与家长沟通配合无需奖罚,两三天就有变化。要知道老师和学生都是彼此完全陌生的。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很多理念、方法、道理或者技巧类的学习资源。一定要分辨它们是属于道还是术。好像练武功一样,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容易走火入魔。
很多理论流派,自有道也有术。比如正面管教,它的道是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基于这个理论之上的术,很受欢迎。其实是以为其背后个体心理学的逻辑是被现代大众所认可的。一旦这个理论不吃香,它的术会无所依附。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会“过时”吗?万事皆有可能。
甚至华德福的理论也有可能“过时”。因此有后世的人不断地解读它,有不同地区的人不停地使之本土化。以此保持其生命力。但它一定有自己的不变的道。这才是最最核心的部分。
在中国谈华德福当然也离不开新教育这个大环境。自由宽松的氛围滋养了很多有教育理想和教育思想的人。有多少人是在做真正的教育又有多少人只是为了谋生或者只是在消费新教育?谋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选择教育这一行,一定不能只是为了谋生!!
网友评论